不管是作為朝政大臣,還是統領湘軍的最高統帥,認識下屬的才能和品行,並且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都是身為領導者所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曾國藩用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將不同的人才運用到他們最合適的崗位上去,讓他們能出其力,盡其才。
一。成事之本,引用正士
宋代以前的官僚體係權責明確,上下統屬關係明析,不會出現“誰也管不了誰”的弊端。自宋代以後,為使官員之間互相牽製,在體製上有意使權責不清、統屬不明。到了清代,這種弊端發展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同是一個省,在名義上布政使、按察使是最高的行政、監察司法長官,巡撫是以中央監察官的身份負責協調。在兩個省又設置總督,尤其是重要的大都會,總督、巡撫同駐一城,極易產生矛盾和摩擦。武官係統又有駐防將軍等,往往一個省內駐有三四位權位相當又不相統屬的官員。
而地位相當的人如果涉及利害關係,總不免互相暗使詭計,心生惡意,這也是同僚最難相處的地方。這種體製一遇戰事,或者互相推卸責任,或者暗使詭計把對方置於死地。
曾國藩基於對地方官互相傾軋的痛恨,主張“引用一班正人”,以扭轉風氣。他有一段名言,說朝廷上下幾十年來養成不痛不癢、無是無非的混沌風氣,讓英雄和有作為的人寒心,讓那些按步升遷、混日子的人飛揚跋扈,那些富貴已極、整日無所事事的人因為健康如初,久居高位,而那些有所作為的人卻沉積下僚,在歲月的磨折中很少能脫穎而出,這是最為浩歎的事。為此,他從入仕之初,即上書皇帝,提出扭轉天下風氣在於用人,他對胡林翼、左宗棠的扶植就意在如此。
曾國藩在臨終前一年,曾和心腹幕僚趙烈文討論成功之道,兩人共同的認識是湘軍將帥應團結,並推胡林翼為第一人。胡林翼最初官位比曾國藩要低得多,但他是湘係將帥中第一個掌握實權的人,曾國藩費盡心機甚至不惜向朝廷攤牌也得不到的巡撫之位,胡林翼卻很快就得到了。而且,憑胡林翼和官文的關係以及手下掌握的將帥、財餉等資源,如果不支持曾國藩,曾國藩絕不會有後來的成功。胡林翼雖早取得巡撫之權,卻甘居曾國藩之後,事事推曾國藩為第一,不但多次上奏為曾國藩請命,還一再對曾國藩的謹慎風格提出忠告和批評,讓他不任封疆不出山。胡林翼還直接通過官文為曾國藩謀四川總督一職。這些都使曾國藩銘刻在心,所以,曾國藩推胡林翼為第一是發自內心的。
胡林翼是道光十六年進士,他的父親官至詹事府詹事,嶽父陶澍為兩江總督。青年時期,他一度過著頗為放蕩的貴公子生活,但自其嶽父、父親相繼去世,仕途又遭挫折之後,早年所受程朱理學教育以及陶澍名臣的榜樣作用,在他身上發揮愈來愈大的影響。他一心要為名臣,留名後世,以至於史書上將他稱為“從豪傑到聖賢的人”。
盛行於清代末年的捐官辦法,加劇了製度敗壞與吏治貪下,是清代政治上的大弊。然而,也正因為有這種辦法的存在,才可以使胡林翼由一個待補缺的七品內閣中書一下子被提升為四品的知府。胡林翼在陝西賑災案內援例捐納知府,照例可以自行指定前往候補的省份。當時,胡林翼所自行指定的是貴州省。貴州素稱地瘠民貧,服官者視為畏途,而胡林翼居然自請指分貴州,在當時人看來,自不免大感意外。
胡林翼之所以要指名貴州,是希望借貴州之貧瘠困窮及政多擊錯,來磨練自己的誌節。由於他的這種抱負,到貴州不久之後,他的聲譽就蒸蒸日上了。
胡林翼在貴州七年,由於政績卓著而致政聲大起,既得上司之倚重,又承皇帝之垂注,理應一本初衷,繼續留在貴州才是,但是他在奉調為貴東道之後,卻向本省當局一再稟辭,請求體念老母年高及自己因心勞力絀而百病叢生,懇允放歸故裏。
恰在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在湖北湖南等地興起,清軍所向潰敗,湖廣總督吳文鎔指名奏調胡林翼前往湖北,已奉皇帝允準。於是,胡林翼在鹹豐三年的十二月,率領他自己所訓練的黔勇六百人,奉母湯太夫人自貴州回湖南,加入了征討太平天國革命的行列。自此以後,他的事業邁向了另一個新的開始。
曾、胡兩人的早年遭際、出身、作為可以說有很大不同。就資曆、家世而言,胡林翼均優於曾國藩。他出身名門,中進士比曾國藩還早。曾國藩庶吉士散館時,胡林翼以翰林院編修充會試同考官,又充江南鄉試副考官,已是一名紅翰林。但胡林翼因這次試差受牽連被降級調用,喪失了美好的前程。第二年,胡林翼的父親胡達源病逝,當時曾國藩管理長沙舍館事,作誄詞相悼。靈柩返鄉時,曾國藩又親往送行。在家守製的胡林翼頗為消沉,他的一些江南門生湊了一筆錢為他捐了一個知府,而此時的曾國藩,步步高升,已成為禮部侍郎、國家大員。
曾國藩由於出身寒素,看不慣官宦人家的所為,與胡家雖有往來,但心中另有一番認識。當胡達源去世、靈柩南下時,隨帶財物數車,曾國藩心中對胡家的“清白”有所懷疑。但胡家在湖南屬於巨宦,加之胡林翼的才華,因此,曾、胡在京師交往仍是很多的。
12年後,曾國藩的母親去世,胡林翼以厚賻相贈。曾國藩將胡林翼視為前輩。
吳文鎔奏調胡林翼後,胡帶黔勇師行通城時,吳已戰歿,胡阻梗於途。鹹豐四年正月,當時胡尚在途中,曾國藩即望其相助。
2月,曾國藩奏請清廷,留胡林翼在嶽州附近會攻太平軍水師。胡林翼遂隸曾國藩部下。胡以功旋援四川按察使,仍留湖北並成為湘軍中僅亞於曾國藩的二號人物。曾國藩此後大舉“東征”,又向清廷奏請留胡,鹹豐帝允準。
1860年11月,曾國藩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趕緊寫信給李鴻章。想到李鴻章,心裏寬慰多了,他慶幸自己有這麼個可資接班的學生。這幾年,他的事業都由李鴻章接過去了: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成了支持清朝的頂梁柱;自己打不過的撚軍,由李鴻章戰勝了;天津教案自己弄得物議沸騰,而李鴻章正在大舉進行。
“青出於藍勝於藍,學生勝於老師,這正體現老師識才育才的本事。若是學生總是不如老師,一代不如一代,事業還怎麼前進呢?”當麵前出現對李鴻章的非議時,曾國藩總用這句話製止。他雖對李鴻章的過分熱衷功名利祿有些看法,但也總是寬容的。
李鴻章回來後,曾問曾國藩,目前天下有哪些人可作為以後培植的人選。曾國藩認為,海內第一號人物當屬左宗棠。他說左宗棠雄才大略,待人耿直,廉潔自守。
李鴻章聽了感到不解,因為曾、左七八年不通問訊,外人都說他們有矛盾,為何老師竟說他是第一號人物?曾國藩說,左宗棠與他爭的是國家大事,不是私情,左宗棠“知人之明,謀國之忠”,正是他的長處。李鴻章聽了,連連點頭。曾國藩又說,左宗棠之後當數彭玉麟,此人光明磊落,嫉惡如仇,淡泊名利,重視情義,是天下的奇男子;再往下數如劉長佑心地端正,沈葆楨很有能量,但心地狹窄……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卒。
二。言語談吐,可察其人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智慧根底如何,乃至一個人的邏輯和管理能力如何都會很直觀地呈現在一個人的語言中,尤其是日常隨興所致的“談吐”中。
所以,觀察一個人說話,能發現他的思想、性格等多種特征。
天地萬物生息變化,日月盈虧損益,是大道運行之理,叫道理。建立法製,規範社會事務照製度進行,叫事理。禮儀教化適度,讓人的行為有規可行,叫義理。人的性情變化規律,叫情理。四理不同,體現在人身上很明顯,這依從人的本性而顯現。因此人的心性與理吻合,就產生智慧,智慧足以表現理,理充分完備就可為名家。因此心性平淡,思慮玄妙深微,能通自然的規律,就是講道理的人。談話機敏,權謀智變迅捷,應變能力強,這就是講事理的人。心性寧靜平和,注重禮儀教化,言談舉止合乎禮儀,屬於講義理的人士。心性機巧,推崇人性本意,能應人情變化行事,屬講情理的人。”
講這四種理的人分別體現出四種不同的心性特征。
“講道理的人”,看問題冷靜,客觀,精確,凡事追究來龍去脈,大部分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為人平安,並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講事理的人”,很善於處理麻煩事,遇事應變能力強,勇於承擔責任,有很高的誌向,權力欲強烈,希望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環境和曆史;“講義理的人”,講求社會倫理道德,注重自我修養和社會形象,愛護名譽,重承諾,守信用,對敗德之人則深感厭惡,缺點是對新生事物接受慢,屬於保守的人;“講情理的人”,不受社會及習俗規範的約束,情緒變化快,追求浪漫又熱愛生活,缺點在於有時過於孤傲封閉,不通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