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當然不是傻子[14],2000年以後隨著信息產業泡沫的破裂,很多資金流入地產行業使得美國的房價一直持續穩步上漲,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次貸客戶能還款自然就是銀行的優質資產,如果有朝一日還不了,那把作為抵押的房子收回了,因為房子是一直增值的,所以銀行也照樣賺了。而“兩房”放貸的錢又從哪來了?通俗說就是“借”,好聽點就是發行房貸抵押債券(MBS),讓各個投資機構來購買。借的越多,貸出的也就越多,那麼銀行賺的也就越多。
為了吸納更多投資者購買MBS債券(或者說借錢給銀行),這些債券被分類(金融機構叫它是“結構化”)成了從AAA、AA、A、BBB……一直到B若幹風險等級,風險逐次升高,當然,債券利率也就逐次升高。一旦房貸裏有違約的情況出現,那麼首先受損的是高風險債券購買者,但低風險債券的購買者依然可以兌現。這樣一來,最“安全”的AAA級債券被社保等機構投資者買下,其餘高風險債券被對衝基金吃下,大夥各取所需。
持有兩房債券的投資人往往還會購買一份保險[15]以保護他們的投資——理論上如果最後賠了,那保險公司就會賠付客戶的本錢。而保險機構同樣會像“兩房”一樣把手裏的這些保險合同“結構化”成不同風險級別的債券[16],然後賣出去迅速變現,而購買者也不會讓這些金融衍生債券留在手裏,而是轉手再把它們“打包、結構化”之後賣出去……
其中的細節其實讀者們無需細究,隻要明白一個問題就行:一顆豆子進入一個“黑箱子”裏麵,一轉眼出來的時候就有西瓜那麼大。這顯然是不符合物理常識——除非這顆“西瓜”裏麵是“虛”的。同樣的道理,一筆最初風險頗高的貸款業務,在一個擊鼓傳花式的遊戲下讓人人都賺錢,那顯而易見,隻能是泡沫化,如果一直發展下去,最終的結果和當初日本地產泡沫比並不會有多大區別。
2008年美聯儲持續加息,本質上是在主動挑破這個泡沫。雖然由此在美國國內導致大量金融機構融資困難最終破產倒閉,連帶實體經濟由於需求不足導致就業形勢困難。但經濟泡沫化畢竟就此而至了。最重要的是,美元依舊是世界通行的貨幣。
美聯儲以救市的名義連續狂印鈔票(量化寬鬆),而這些印出來的票子多數並沒有在美國國內流通,而是被投資者拿去投資海外市場。這樣一來美國國內始終沒有出現大幅度的通脹,但其他國家由於大量美元湧入,導致物價暴漲,虛擬經濟泡沫化嚴重。這其實也就等於是讓其他國家為美國的經濟衰退買單。而日後一旦美國經濟開始複蘇,海外的資本賺足了錢開始回流,也就解決了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而由於大量外資被抽離,相關國家的經濟泡沫就會破裂,這樣美國資本返回頭又可以去抄底——低價收購這些國家的企業,如此一來,日本“平成不況”的局麵就將在這些國家重演。
這中間唯一的麻煩就是這一切的前提是這隻是站在美國精英階層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由於國內就業形勢緊張,美國的老百姓們肯定會被波及,所以後來會有占領華爾街運動。好在對此其實在小布什時代就已經有了應對的布局:“9·11事件”後借助反恐這個旗號,美國情報機構在國內的權限大幅擴張,實力大大增強,對基層的管控能力也就大大強化了。舉個例子,如果認為某個公民對國家有威脅,那麼就可以直接拘押他,而拘押他的理由由於涉及國家安全,所以是保密的。著名的“棱鏡門”事件所反應的其實就是美國對基層的監管能力——全民的網上活動都在情報機構的監控之下。這種情況下,出現威脅政權穩定的亂局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本·拉登之死
2011年5月1日,美國政府突然宣布那個原本快被中國老百姓忘掉的本·拉登被擊斃了。
消息被放出來以後,網上曾出現大量疑惑的聲音:迄今為止沒有一張拉登屍體的照片被公布;在被擊斃後,拉登的屍體被直升機直接運到了部署在印度洋的美軍航母上,隨即進行了海葬。這簡直就是《變形金剛》裏最後處理威震天的現實翻版,而報道中擊斃拉登的地方距離海岸線有一千多公裏。如此大費周章之後,本·拉登從物理狀態上說已經徹底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通俗點說就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的消失就和他的出現一樣,從頭到尾都是國外媒體在“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