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戰國時代(4)(2 / 3)

其實更應該讓人感覺疑惑的是,拉登死得的確有點太是時候了。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即將屆滿,在他一連串頗具吸引力的演說背後,細琢磨會發現這位總統當初承諾的各種“change”到現在為止其實沒有一件真正落實了下來,前段時間轟轟烈烈的醫改在和利益集團的幾番博弈之後事實上已經無果而終了,現在也不知道還有誰記得這件事。而恰恰在這個時候如此輝煌的一個政績出來了。

而且拉登之死還很可能促使奧巴馬的另一件事情落到實處——按照奧巴馬此前宣稱的時間表,美軍應該在2011年7月開始撤出阿富汗。前段時期五角大樓和中情局的一係列人事變動其實已經在為撤軍阿富汗預先鋪路了。然而反對撤軍的美國保守派還有一張牌可以打,那就是“9·11事件”的“元凶”本·拉登至今仍未伏誅。

大夥清楚這不過是一個托詞,“9·11”之後塔利班曾經很快就服軟了,當時頭幾天的新聞報道裏,塔利班和拉登本人最初都極力聲稱和“9·11事件”無關,而不是像一般的恐怖組織那樣在宣布對此負責(隻有這樣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收益),之後塔利班又表示如果美國政府可以提供相關證據,他們願意把拉登引渡到一個穆斯林國家接受審判,可是美國政府拒絕了,再之後所有媒體就把拉登是“9·11”元凶,美國出兵阿富汗是為了“反恐”作為了一個默認值。阿富汗地處中亞、東亞、南亞和西亞四個區域的交叉點上,且地勢高聳,是這一區域的“製高點”,即便不考慮當地的礦產資源,僅是這個地緣位置就可以說是一件無價之寶。占據這裏,向北可以滲透中亞五國進而影響俄羅斯的南北高加索地區,向東可以威脅中國西部,向南可以壓製印度。當然,這個無價之寶要想發揮作用也是要有前提的,阿富汗地處內陸,美國要對駐阿美軍進行後勤補給非常困難,現階段在那裏的美軍數量其實根本不足以同俄羅斯或中國進行一場局部戰爭。按照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之後製定的戰略部署,進軍阿富汗其實是一個大戰略的組成部分,兵進阿富汗是“中心開花”,之後占領伊拉克,然後東西夾擊打敗伊朗,進而再兵進利比亞和敘利亞——大夥或許還記得當初美國開列的流氓國家名單(伊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朝鮮)。這樣一來,北非、西亞、中亞將在美國人手裏連成一片,東亞和西歐的能源命脈將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兩個經濟圈之間的陸路聯係也將被美國所截斷……

然而不走運的是,美國這一戰略的頭兩步就走不下去了,從打進阿富汗算起到現在已經近十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依然無法平定,而經濟危機卻來了,由此美國在全球的戰略性收縮幾成定局,那樣一來以前的“宏偉戰略”也就隻能被廢止,而作為這一戰略組成部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就成了“不良資產”。阿富汗戰場差不多每星期要花掉美國納稅人20億美元,但即使剩下這筆錢,也遠遠填補不了華爾街留下的虧空。但是長達十年的戰事使得美國軍方事實上的權限大大增強,因為是外線作戰,美國的海外戰區司令部一直擁有一定範圍內的外交權限,這就等於是分割掉了白宮的權力,這才是奧巴馬一直以來所在意的問題——所以奧巴馬與軍方的關係一直不怎麼好。而拉登一死,無疑給了奧巴馬一個處理麻煩的絕佳時機,至於前麵提到的那幾點疑惑,重要嗎?不重要。

很快,2011年6月22日奧巴馬宣布[17]:“18個月前增援阿富汗的33000美軍將在未來15個月內逐步撤出,其中10000在2011年年底前撤出,其餘的在2012年9月前分批撤出。”由此美軍開始逐步撤離阿富汗。但事情到此遠沒有完,同一時間眾議院發言人伯納則宣稱:“美軍撤出會按照戰場實際情況調整,不排除重新考慮任何步驟的可能。”這其實等於是為美國政府後麵可能的出爾反爾提前埋下了伏筆。

3·11地震與日本局勢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會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個點的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使其周圍的事物也相應地發生改變,就像一塊石頭落到水裏會產生一係列水波一樣。而“水波”的大小、形狀,除了取決於“石塊”的大小之外,同樣還取決於它落下的位置與時間……

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部的公海海域的那次裏氏9.0級地震就是這樣一塊“石頭”。一般而言,自然力所產生的地震和海嘯雖然破壞力驚人[18],但尚不足以動搖如日本這樣龐大的經濟基礎——除了經濟總量很大之外,日本的國土麵積在世界範圍內看其實也不小,比英國大的多,差不多是韓國的四倍。但是這次的情況和過去日本所麵臨的情況卻是完全不同的,由地震和海嘯所引發的核事故使得此前的災難變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此次核危機所帶來的衝擊,完全可能動搖日本的經濟基礎。除了實質性的損害之外,這種影響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對人心理的衝擊上,普通人是無論如何不可能不能接受在距自己XX公裏之外有一處強輻射源這樣一個現實的,專家學者們雲山霧罩般的“專業解釋”(且不論這裏麵有多少水分)對緩解這種情緒而言其實沒太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