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戰國時代(4)(3 / 3)

這種狀況下,有錢人肯定是不會留下,不但人要走,手裏的產業也必須一起搬走,即便他們本人有“信心”也沒什麼意義。如果繼續留下來,未來幾年內“核汙染”這個標簽將成國外對其產品搞貿易壁壘的最佳理由,不要說是和吃喝相關的東西,即便是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如果有人告訴消費者那上麵可能沾染有放射性塵埃,那多數普通人肯定也要退避三舍的。企業沒了,那這些企業的從業者也就不能留下了,即使輻射沒事,沒飯吃照樣也得餓死,不但這些人要餓死,周邊一圈的相關產業的從業者也都得餓死……要消化一場可能超過切爾諾貝利規模的核事故所產生的鏈式反應,日本的國土麵積就顯得太狹小了,更何況在有限的國土範圍內他都形不成有效的合力。

更加不妙的是這塊“石頭”落下的時間正好是在一個全球生產力普遍過剩的年代,日本是一個外向型經濟國家,如此重大的變故雖然慘烈,但對產業與日本重合的國家而言,這卻可能是一個好消息,既然已經有一塊生產力被“消滅”了,那其他的也就不用再被“消滅”了。日本的鋼鐵、汽車等產業要恢複產能至少需要等到半年以後,如果再考慮生產必需的電力、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恢複的話,時間將可能更加漫長。在此期間,其他國家的企業完全可以占有這塊市場——日本製造業在眾多領域具有壟斷地位,但要看到的是,這種壟斷其實是一種基於市場的壟斷,而非完全基於技術的壟斷。

拿電子元器件來說,某個技術指標,日本產品能達到的,中國產品其實一樣可以達到,兩者之間的差距其實是成品率,一個成品率高,一個成品率低,要麼平均下來國產元器件的成本就被拉高,要麼用國產原件組裝的產品技術穩定性就要下來。對於軍工這樣的特殊行業來說,以幾十乃至幾百、幾千選一的方式來做原件是可以的,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用產品領域,這麼做是不行的。而成品率高低決定生產工藝,這個除了管理流程監管和生產設備這些軟硬件要素外,還有一點就是經驗積累,很多生產中的問題單靠技術資料是解決不了的,必須要靠長時間、大規模的摸索。日本企業因為起步早,所以早已渡過了摸索的階段,因此他們現在可以提供低成本且性能穩定的產品,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如果有後來者,那麼他們的摸索階段將要麵對的是日本人的先發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必然是穩賠不賺的,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打破日企的壟斷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一次的連環災害恰恰打斷了日本企業的生產,為其他國家留出了一個時間窗口,如果在這段時期能夠加大投入,消化摸索階段的成本高的問題的話——這個時期所要承受的代價要遠小於平時,那麼在一些領域取代日本產品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而把目光再放的長遠一些看,如前文所述,這次災害對日本國力的影響可能將會達到“傷筋動骨”的級別。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雖然超過了日本,但這個差距畢竟還是有限的,中日的勢頭雖然不一樣,但光就實力而言,“均勢”的成分還是占了大頭。在國際政治中,“穩定”和“均勢”往往是無法共存的兩個詞,但凡是實力差距不是很明顯,鮮有哪個國家會心甘情願地去選擇“穩定”的“和平共處”而放棄“更上一層樓”的潛在機會。2010年發生在東亞的一係列事件背後明顯有美國的影子,但日本在東亞地區幾方實力對比還存在一定變數的情況下,其決策層在主觀上也未必就沒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