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次連環災難則等於是徹底坐實了日本“亞洲老二”的地位。在遭到這次重創之後,日本在各個領域的恢複都是需要時間的,而中國在同一時期還是要繼續發展的。而且如前所述,日本眾多支柱產業要想恢複正常運轉至少需要等到半年以後,在世界範圍內產能普遍“過剩”的今天,屆時日本企業原有的市場份額還能剩下多少未被瓜分,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是非常不樂觀的。總之,亞洲“第一”與“第二”間的距離就此將被徹底拉開,中日韓之間從國力上說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形成一個較為分明的梯級結構,也將最終促使東亞地區局勢進入到一個長期穩定的階段。
那麼是否可以說,是一場地震改變了曆史的走向呢?恐怕不能這麼講。我們隻能說,這次大地震像催化劑一樣,加速了曆史進程的推進,使得一個早晚要來的局麵提前出現在了世人的麵前。一次地震使得日本核電係統長期存在的種種問題來了一次總爆發,其實這也是日本這個國家的縮影——這次地震隻是把一些原本存在的問題提前揭了出來而已。日本曾是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經濟體,但是從時間上來說,日本經濟的崛起也不過是發生在上一代人的事情。日本製造業非常發達,但是各種工業產品的標準製定幾乎完全由歐美國家所壟斷,日本人在這個問題上絕少能插上話。從量的角度說,日本人對比歐美國家並談不上多富足。更要命的是,這個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和它的經濟總量相比嚴重失衡。可以說,日本在“發達國家俱樂部”中其實一直都還沒有站穩腳跟。再直白一些說,這個“第二大經濟體”可能並不能算作真正的發達國家。而這一係列問題都是日本戰敗後就已經注定——美國通過種種手段,在戰後為日本打造了一個“玻璃籠子”,而這個“籠子”遠比給西歐預備的那個要狹小,也更難以被衝破。
這裏“籠子”不隻是指經濟方麵,在地緣上,通過默許日本某些人把甲級戰犯供奉進靖國神社、將釣魚島毫無道理的交付給日本等手段,美國在日本和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之間釘進去了一係列釘子,由此就限製了日本和周邊國家的合作。在內政上,由美國為日本量身定製的《和平憲法》,其本意是為了限製日本政府的權力。通過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特搜部等部門動輒對不合美國心意的政治家進行“斬首行動”,同時日本媒體不斷推波助瀾,使得日本多數政治家在上台後支持率都會迅速降到個位數,這導致日本政局更迭頻繁,政令不通,執行力極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此次地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自衛隊竟然幾次拒絕執行首相的命令;此外,戰後日本黑幫勢力活動猖獗,各政治勢力和財團鮮有不和黑幫存在瓜葛的,黑社會的存在進一步弱化了日本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控製能力。
除此以外,日本政府在國內麵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卻在釣魚島問題上反複挑釁刺激中國。這樣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也把一個長期被人們忽略的問題擺了出來——那就是日本社會並非是鐵板一塊,相反存在著嚴重的二元化,這就是所謂關東、關西兩個派別。關東指的是首都圈,也就是東京都23區和周圍的神奈川、琦玉,關西指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戶)及周圍地區。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政治和經濟重心一直在關西地區,關東屬於被邊緣化的地方,所謂“明治維新”,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具備資本主義特征的關東貴族集團取代了傳統的關西地主貴族集團。而由關東武士集團演化而來的軍國主義勢力則是日本曆次對外侵略的主要推手,同樣主張脫亞入歐的主要也是這批人。而相對應的,日本國內所謂的“知華派”更多的則來自關西派係,也就是說,對華關係是關西集團的一個重要的外交資源。在這次連環災難中遭受重創的是關東地區,關東壓製關西的傳統格局可能已經失去了經濟基礎,如今在日本連遷都已經開始被提出來討論了。要知道,當初“明治維新”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國都從京都遷到了江戶(東京),如今一場天災,百十來年的經營可能就要白忙乎了,這種情況下原來居統治地位的政治勢力利用時間差“內部問題外部解決”,通過破壞關西集團外交資源來打壓對手也就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就看到如今日本政界再次右轉,釣魚島問題一再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