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戰國時代(5)(2 / 3)

商道治國之困

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的國企與私企並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線,起碼說在戰略領域是不存在的。在美國人的政治邏輯中,他們的政府主要任務不是管理國家,而是管理世界。現今的美國政府設置按照我們的角度來說,基本是圍繞外交來配置的,美國務院實質就是一個權限更大的外交部,而總統的大部分工作同樣是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來“管理世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內政是失控的,在美國商界人士從政以及政界、軍界要員離職後進入大財團董事會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從經濟運行角度來說,它的各個大財團事實上起到了中國各個部委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它們的管理者要拿高薪,董事會要拿巨額分紅,因此它們對經濟運行管理的前提是:必須有贏利,其他的問題都隻能在滿足這個前提之後才能考慮。往好處說,就是國家做到了軍、政、商一體化,三個集團可以在一套統一的方案下有序行事。而從壞的一麵看,美國的國政對外是在做生意,對內同樣是在做生意,既然是生意,那麼賺錢多少和做事好壞很多時候就未必有什麼必然聯係。

以基礎建設而論,目前美國電網80%是有私人資本架設和運營的,而為了壓縮成本,這些公司的供電網絡大多采用了樹形網狀結構,也就是一條主幹電路上分出許多的小枝椏對各個地區供電,而一旦幹路出現哪怕是一點問題後果就是整個一個市乃至一個州大麵積停電。可以說,美國電力係統在發達國家中的聲名狼藉與他的國力是很不相稱的,甚至比之不少發展中國家都不如。與之對應的,中國目前的電網布局是蛛網狀的拓撲結構,相對於樹狀結構,這種結構的架設和運營成本更高,但安全冗餘度也更高,多數電力事故的波及範圍都可以限製在很小的範圍之內。兩種思路比較之下,美國的消費者確實也省了一些錢,但必須承受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巨大潛在損失,而運營商通過壓縮成本可以賺到更多的利潤,可電力事故於他們而言則是無損的。

相比較,對美國人生活影響更大的醫療領域受這套商道治國的思維影響更大。如今美國的醫療領域準確說應該叫做金融、醫療聯合體,其盈利的核心在於醫療保險。美國所有的醫保業務都是由金融大財團掌握著,醫院更像一個大金融企業中的一個部門——其實許多醫院本身就是。美國的醫療費用很高,而如果患者有相應的醫保的話則費用可以減半,隻需要花一半的錢,或者也可以說不買醫保的話你的診療費用將要翻番——這意味如果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話普通人根本是看不起病的。而美國的醫保與中國不同,它並非上福利而是商業性質的,必須全額支付,費用高昂且規定嚴格——要精確到身體的特定器官和特定肢體,且一年清零。這等於說所有的美國人都必須定期給金融財團一筆“保護費”以換得一年的太平,要說壟斷,恐怕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壟斷了。很多患者挑選治療時間的首要因素不是醫囑,而是必須趕在自己醫保到期之前或生效之後。

醫療的另一大成本在於醫藥,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嚴格的藥品專利保護法律,這使得美國藥品價格普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保障藥廠的利益,即便是普通人從比如加拿大這類國家購買藥品,都很可能被視作是走私犯罪。相應的,藥品走私也成了美國社會的一個獨特景觀。金融機構剝一層皮,藥廠再剝一層皮,那剩下錢是否就能落實到患者身上了呢?別忙,接下了等著你的是訴訟成本,在美國打官司不光是維權同時也是一種盈利。任何醫療失誤都意味著潛在的訴訟官司,而一旦敗訴則意味著醫院必須拿出一大筆錢。這看似保障了患者的權益,而事實則是,任何一個患者隻要進了醫院,那麼院方首先要做的是從頭到腳做一遍過篩子似的檢查,以把打官司的可能降到最低,而由此產生醫療費用也必須是患者來買單的。這樣層層剝皮之下,假如你最初掏出了一百美元,那麼真正和你治病有關係的恐怕隻有二三十美元。由此導致了美國的醫療旅遊業異常發達——美國老百姓常常會持旅遊簽證到古巴或印度看病,這樣的花費遠比在美國國內要便宜得多,而由於人數眾多,這種醫療旅遊也早已成為古巴、印度等國一項舉足輕重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