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戰國時代(6)(2 / 3)

時至今日,中國以六十餘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三百多年的工業化道路。而當我們再次以全球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的時候,會發現曆史可能又將迎來一個“大爭之世”。隨著美軍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苦苦支撐十年之後最終選擇撤軍,我們發現美國這個年輕的世界霸主,似乎已經有了那麼點“未老先衰”的跡象。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以及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西方的經濟製度其實也並不那麼完美,除了經驗之外,我們可能更需要向他們去學習吸取教訓(當然這取決於你站在哪個角度看)。2013年4月8日,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去世。出人意料的是,大批英國普通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興高采烈地在慶祝這個昔日新自由主義領軍人物的過世。而在此之前,《資本論》早已再一次成為了歐洲各國的熱銷書籍,作為左翼的奧朗德贏得法國總統大選……

也許我們還無法斷言未來最終會是什麼樣子,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正在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道,將迎來曆史的又一次大考,而且他們並不比我們占優勢。

注釋

[1].對筆者來說,伊朗伊斯蘭革命是一件難以評價的事情。你可以說這推翻了一個腐化奢靡的王室,結束了伊朗長達2500年的封建王權統治。但事實上,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巴列維國王為鞏固其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提出了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紅、出售工廠股票、在農村開展衛生和掃盲運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改革計劃”,這一改革又被稱為“白色革命”,其實質核心是世俗化和現代化,是有其進步性的。隻是後來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一方麵是由於改革脫離國情,造成經濟嚴重失調,貧富懸殊加劇;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這些改革觸及了地主及宗教勢力的利益。伊朗“二月革命”之後,客觀上說它的宗教勢力再次回潮,社會利益再次集中於中上層,現代化進程有所停滯。這其實是和當時全世界“向右轉”的大趨勢方向是一致的。現在內賈德與哈梅內伊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世俗力量與宗教力量之間的矛盾,而從經濟上說,雙方代表的則分別是城市中下層、農民與傳統的中上層。這其實和泰國的“紅黃之爭”是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前,美國情報機關其實是知情的,至少在一年前,美國人就已經預計到了會爆發革命。然而當時尚在巴黎的霍梅尼與美國政府曾達成了一係列協議,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伊朗軍隊在革命爆發時沒有加以鎮壓——巴列維時代伊朗軍隊被美國嚴重滲透,而後來霍梅尼大肆清洗伊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979年巴列維國王流亡海外也是由美國人安排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美國當時已經感到巴列維的統治將難以為繼,於是準備“換馬”,這就和越戰期間拋棄吳庭豔一個道理,隻不過美國人這次遇到了錯誤的人選而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列維王室和中國的關係其實不錯,巴列維國王的孿生妹妹阿什拉公主更是將周恩來總理視為朋友。

[2].伊朗方麵占領美國大使館可能還有另一層考慮,1953年巴列維發動的保守主義政變正是美國大使館的“外交人員”策劃的。

[3].兩伊戰爭從沙特、科威特等國的角度說,其實等於是借薩達姆的手阻止了穆斯林什葉派勢力向西擴張,因此這些國家向伊拉克提供資金支持讓仗一直打下去,而戰後的逼債確實也有卸磨殺驢的意思——對於政教合一的王權國家而言,埃及、伊拉克這樣的世俗政權始終是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