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 岩上桃花(3 / 3)

晚年放浪自若(這個放浪自若好生意味深長啊啊),稱曰五鬆散人。

關於下一章的說明。

以下內容和正文無關,嗯,追看正文的人可以到此打住了。

下一章會是很長很長的一章,在此先列出我的主旨:我將在下一章講述阿武如何利用高宗皇帝的三子澤王李上金,以及他的母親楊氏,推開巫蠱亂。

之所以會選定用澤王,是因為新唐書裏邊提到的一句話:澤王上金,始王杞。永徽三年,遙領益州大都督。曆鄜、壽二州刺史。武後疾其母,故有司誣奏,削封邑,徙置澧州。

這裏提到的澤王上金,是高宗皇帝第三個小孩李上金,曆史上沒有記載他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生的,這一方麵是因為他的生母楊氏隻是個普通宮人,另外一方麵,也可能是因為他出生在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所以沒有人專門做記載。

關於澤王其人,最早的記錄是永徽元年他封澤王,三年,遙領益州大都督,遙領也就是隻封官位不上任的意思,由此推測他的年紀應該也不大(事實上高宗皇子最大的孩子燕王忠這個時候也不過才十來歲),所謂曆鄜、壽二州刺史,意思就是說他先後受封過鄜、壽二州的刺史一職,然後緊接著,就是“武後疾其母”這一句,米大嬸好奇的是,鄜、壽二州,鄜州雖然靠近長安,但是在雍州以外,壽州更遠,已經跑到豫州邊際,下邊也隻得三個縣,兩州都不產多少關鍵資源,也不像雍州具有政治上的含義,便是這樣,我們大致應該可以推測,上金兄弟其實是不太受高宗皇帝寵幸的,而這樣一個不太受寵的皇子的出身卑微的母親,為什麼會招致武後的忌恨?兄弟們注意,新唐書用的是武後,不是武昭儀,也不是武才人。由此越發顯得武後忌恨她沒有道理。

有人也許會問,楊氏有生皇子,武後忌恨她的原因會不會是在這裏?

答案應該不是。如果說武後忌恨楊氏是因為她生下皇子,為什麼她不忌恨高宗皇帝的二子李孝的母親鄭氏?鄭氏和楊氏一樣,也都是出身卑賤的宮女,而鄭氏的孩子,甚至比楊氏的孩子還要大,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越是大的皇子,越是有皇位繼承的可能,不是麼?武後如果是因為皇子的緣故忌恨楊氏,那麼她就不可能不忌恨鄭氏,但她就是不恨鄭氏,連帶對李孝也寬容的很,高宗八子,包括武後自己四個孩子在內,隻有李孝得了善終,在五十幾歲病死,其他基本都是給武後屠宰掉的。

想不出答案,於是我就歪歪出了下一章:武後之所以忌恨楊氏,是因為她從前給太宗皇帝做才人的時候,吃過某個後宮楊氏的虧,而該楊氏和上金兄弟的媽媽楊氏,有親屬關係。

所以她懷恨她。

這是有可能的。

太宗皇帝後宮有很多楊姓妃嬪,除了那個有名的生下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的大楊妃,還有他哥哥李建成的正妃楊氏,李建成死後他把該女貪汙進後宮,封小楊妃,以及沒有生養的一位楊婕妤。而大楊妃的孩子吳王李恪的正妃也姓楊,是隋朝貴族楊士貴的孫女、李建成的正妃楊氏(也就是太宗皇帝的小楊妃)的堂侄女。加上太宗皇帝的母親獨孤氏和和前隋楊堅的愛人、曆史上那位n有名的獨孤皇後是姐妹,由此又生出不知道多少枝節,加權在一處,米大嬸就很猥瑣的作出不合理的歪曲的推測:太宗皇帝的後宮,估計是個楊氏窩。

年少的武媚娘初進後宮,沒有背景,又貌美絕倫,會不會因此招致了哪一位楊氏妃嬪的忌恨,甚至陷害過她呢?而上金兄弟的母親楊氏,恰巧十分倒黴的就是這位作了孽障的楊氏妃嬪的親屬,比如姐妹,堂姐妹?

於是武後得勢之後,就開始翻陳年舊賬?

以上屬不負責任推測。

從前看新唐書的時候,主旨都放在武後大肆屠宰李家子嗣上,包括自己的親生小孩,倒沒關心這些風月舊賬(我也不喜歡倒騰這些妃後人事就是了,我喜歡探索曆史事件),前天夜間睡覺之前重翻新唐書,猛不丁的發現這一句,頓時來了興致,半夜三更打電話給DK,和他討論這問題,結果把人家的睡意也攪渾了,爬起來折騰了半夜,到天亮的時候也沒查出所以然,沮喪的給我打電話,說他準備去國家圖書館的庫藏裏邊翻舊書,結果發現我很猥瑣的早就睡著了。。。

這個大約就是抱著娛樂的態度研究曆史和抱著治學的態度研究曆史的區別吧,我們同樣都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樂趣,但隨後就會出現差別,尋求娛樂的人,比如我,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就歪歪了事,而治學的人,比如DK,找不到問題的答案,會反複的求索,過程當中我們消耗了生命,不過,生命本來也就是拿來消耗的,不是麼?

兄弟們,來吧,跟著米大嬸一起歪歪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