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鳳凰山今昔(1 / 1)

雖然沒有鳳凰,人們卻總喜歡以鳳凰給山命名。全國有多少座鳳凰山無法考證,大約全國各地,每省每地都有。成都的這座鳳凰山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近代史上它曾是一座軍營,當年尹昌衡鎮壓成都城內的兵變就是從鳳凰山調兵入城的。

辛亥革命時的1911年12月8日,四川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和軍政部部長尹昌衡等人在東較場閱兵,閱兵結束後朱慶瀾忽然宣布軍庫已經空虛,三個月的餉銀不能按時發下來。此話一出立即引起騷亂,士兵朝天開槍,場麵一時失控。

趙爾豐早在幕後策劃兵變,以秘密口令“啟發”為聯絡信號。亂兵們衝出東較場先搶光了藩庫的銀子,又搶商店銀號,連普通人家也不放過,見門就入,見錢就搶。城裏火光四起,槍聲大作。百姓們隻得緊閉門窗,逃出城去。這就是成都曆史上著名的“打啟發”。

東較場更是亂作一團,蒲殿俊和朱慶瀾在憲兵的保護下翻牆逃走,隻有尹昌衡十分鎮定,他騎上快馬來到鳳凰山陸軍軍營,連夜帶上軍隊進城彈壓。三天之後兵變平息,尹昌衡被推為新改組的四川大漢軍政府都督。

蔣介石在大陸最後的七天就待在成都,企圖組織川西會戰與解放大軍對峙,失敗後從成都倉皇逃離去了台灣。逃離前虛晃一槍,使人以為他會從新津機場起飛,所以地下黨組織的遊擊隊埋伏在新津機場外準備給蔣介石最後一擊。結果蔣介石的車隊調頭去了鳳凰山機場,從這裏飛走。由此,鳳凰山在成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鳳凰山說是一座山,其實隻是幾座土堆而已,它同鄰近的磨盤山一起盤踞在成都以北,這幾座土堆對於處在一片大平原的成都來說起了屏障的作用,因而被成都人尊稱為山。成都的許多地名都有誇張之嫌,一個水氹氹可以叫湖,一個土包也堂而皇之地稱為山,甚至於一個土圍子也叫做某某城。鳳凰山被叫做山在成都人看來並無什麼不妥,它比起少城公園內的那個小土堆來已經大得不可比擬,既然一個小土堆可以叫做山,方圓數公裏的幾座山包不叫山又能叫什麼呢?何況這些山上還是成都著名的水果生產地,成都人春天愛來這裏賞花,秋天來這裏采果,更重要的是山上還有許多文化遺跡。

成都的鳳凰山坐落在北門外天回鎮與駟馬橋之間。清代以前曾名曰:石斛山、星宿、威鳳、學射山等等,清代以後始有今名。據說山上曾有道教廟宇,今已不存,但三月三日遊山進香之風猶存。

過去“磨盤”、“鳳凰”二山並無明顯分界,都曾是成都郊外的墓葬區,其中鳳凰山在明代時還是蜀王府的墓地,甚至到了今天磨盤山上還有一處規模較大的烈士陵園和一個火葬場。東風渠從山下流過,這是成都的水源河,多家自來水廠就設在河邊。亦有療養院建在山下。鳳凰山和磨盤山兩山的劃分可能是因為川陝公路(最早僅是驛道)從中通過。據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川就曾走過此道,玄宗甚至到達了鳳凰山腳下的天回鎮。但玄宗已走到了成都城外,居然不進城而打道回府,趕回了長安,他的不進城成了千古之謎,縱然安史之亂已平息,他回京城心切,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楊貴妃之死給他的打擊太大,使他無心進入成都一睹錦城風采。更有說得活靈活現的稱天回鎮的豆腐令玄宗咂舌稱讚,遂使此鎮聞名,使天回鎮的豆腐宴至今仍是此鎮的招牌,以至於養成成都人節假日要到天回鎮品嚐豆腐的習性,這是後話不表。李劼人的小說《死水微瀾》也是以天回鎮為背景,再往早推,薛濤有《石斛山曉望寄李侍禦》《石斛山書事》等詩,田況有《三月三日登學射山》等詩,可見此山對成都文化的影響。

鳳凰山是成都城外一處屯兵的好處所,清代、民國都在此處駐兵,1931年又建了飛機場,遂使成都人興起了春天去鳳凰山放風箏的遊趣。鳳凰山又是踏青的好去處,山上有大片的果林、桃園,山坡上有一個射擊場。每每春意盎然,遊人蜂擁,古時往往要設彩棚射場,“有使樂女子記射籌,複有管弦酒食以助餘興”。成都人的愛看熱鬧當首推中國之最,並且古已有之,又因鳳凰山距城近,占地又大,山之東南有“萬歲池”和“芳林苑”,山對麵的磨盤山腳下又有昭覺寺、動物園、熊貓基地、植物園和療養院等,有人建議將其擴建成一處大型遊樂園,到那時鳳凰山將成為成都人最熱鬧的去處。其實真正有價值的建議是正在修建的鳳凰湖,將山下大片的空置地建成濕地,利用東風渠的水將其濕化,這不僅可以改變整個成都城北的生態環境,亦可以將嘈雜的成都北郊變成幽靜的宜居之地。成都人自古以來喜歡住在城西、城南,認為這是上風上水,隨著北湖的建成和鳳凰濕地的開挖這種狀況肯定會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