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南京!南京!(1)(1 / 3)

(1937年11月~12月)

是否跟得上?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前沒坐在作戰部長的位子上時,他下村當然可以嚷嚷著放開了打,但現在他已經坐穩當了,就必須得對他謀劃的戰事負責。為此,他策劃了一個廣東登陸計劃,這樣的話,華北控製在手,上海又即將陷落,再打下廣州,把中國海岸線一封鎖,以華北、華東、華南三線勝利的勢態向南京施壓,他就不信中國不屈服。所以,1937年11月7日,東京向華東前線發出一個命令:掃蕩中國殘兵限於蘇州、嘉興連線以東。

這個製令線是參謀次長多田駿的意思,他本人跟石原一樣,反對把上海戰事再擴大。

也就在這一天,下村定編成了華中方麵軍,統轄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鬆井石根轉任華中方麵軍司令官,但同時還兼著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陸軍參謀本部通信運輸部部長塚田攻出任華中方麵軍參謀長,武藤章出任副參謀長,當年來華“旅行”的公平匡武出任華中方麵軍作戰主任參謀,而上海派遣軍主任情報參謀長勇則兩邊兼著。

華中方麵軍編成後的第4天,上海就陷落了。這並不出鬆井石根的意料,出乎他意料的是,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推進的速度,光這樣勢如破竹地攻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他必須坐下來想一下繼續進攻的意義所在。所以到11月14日,他以華中方麵軍司令官的名義,下了一個更具體的命令:所有追擊部隊以上海派遣軍攻至福山、常熟、蘇州連線為止,第10軍攻至平望、嘉興、海鹽連線為止。

這時候,河邊虎四郎又飛到上海。下村明白:戰事怎麼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地日軍的意思,所以他派河邊過來探聽情況。河邊一頭鑽進華中方麵軍設在上海大場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河邊告訴鬆井,下村作戰部長有意進行廣東作戰,想從上海戰場上調過去一個半師團。對於華東的日軍怎麼辦,河邊建議:停止追擊戰,作個休整。當然也不撤軍,而是監視和威懾南京。

鬆井沒表示反對,但又說:如果趁此機會攻克南京,也許會更有價值吧?!

上海戰把這個老鬼子折騰得夠嗆,本來他就奇瘦無比,加上天天熬夜,三個月下來已經蛻了層皮,真正地成了皮包骨,一眼看上去像個紙人。上海戰,他的派遣軍損兵折將,最後還是靠柳川軍團的遠線迂回才解決問題。從這一點上看,東京的軍部實際上對他的能力已經提出了一個問號。所以,鬆井想打南京既有公的一麵,又有私的一麵。公的一麵,是想通過攻占中國首都來迫使國民政府屈服;私的一麵,就是想通過打南京鹹魚翻生。因為中國軍隊從上海退下來後,戰力已經下去一大半,這時候攻擊南京會比打上海容易得多。

但鬆井又不得不考慮他的參謀長塚田攻的意見。都說塚田也是個“擴大派”,但實際上此時他不讚成馬上打南京,因為日軍“非常疲倦”,最重要的是無法保證後勤補給。塚田攻在出任現職前,搞的就是補給運輸這一塊,在軍中也算個專家了。鬆井和塚田碰出的結果是:攻打南京可以在1938年1月中旬進行。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河邊。

河邊又見到了武藤章、長勇、公平匡武等參謀。武藤已經當上了華中方麵軍副參謀長,長勇既做著上海派遣軍的參謀,又兼著華中方麵軍的情報主任參謀。兩個人對攻擊南京“興趣盎然”。武藤說:一定要打下南京,這樣的話中國必會屈服。武藤又趾高氣揚了,被打發到前線,他有點因禍得福的感覺,他對河邊吹噓:當我從南京凱旋而歸,從東京站進宮拜見天皇陛下時,不要坐汽車,而要坐馬車。

就在這個關口,製令線被推進神速的柳川第10軍率先突破了!

柳川平助率第10軍登陸後,沒遭到強力抵抗,第6師團戰死500多人,第18師團和第114師團分別戰死400多人,國崎支隊才戰死200多人,剛打出“精神兒”來,所以對東京畫出的製令線很不滿,將佐們一致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息兵不前,將錯失良機。

柳川在設於金山的司令部中陷入了抉擇的困境。

柳川曾一度追隨荒木貞夫,在永田鐵山針對皇道派的軍內調動中在陸軍省次官的位置上失勢,被流放到台灣當軍司令官。“二二六兵變”中,遠在台灣的柳川和山下奉文、古莊幹郎等人一起“奉勸”天皇向叛軍妥協,兵變平息後被勒令退出現役。中日戰全麵爆發後,上海戰局陷入膠著,東京那邊急需能打仗的幹將,在這種背景下柳川被起用。

他想:現在,南京在前,旭日旗進中國首都是豐臣秀吉時代以來日本的迷夢。他柳川很有可能成為這一百年迷夢的實現者,怎麼能停止追擊半途而廢?

11月13日夜,一直跟隨第6師團追擊的第10軍作戰參謀池穀半二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33期,靜岡縣人)返回司令部,向柳川報告的消息是:追擊異常順利,中國軍已趨於崩潰。他特別舉了穀壽夫被一個中國士兵當成自己人的例子,這說明中國軍隊已陷入極大混亂。

柳川立即召開幕僚會議。

日本軍中的參謀會議分兩種:一是閣僚會議,即軍司令部達到一定軍銜和職務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平時就開這種會議,但也不總開,因為主任作戰參謀擬訂的計劃,通常都會在軍司令官和參謀長那裏順利通過。但如果通過不了,或出現新的重大戰況,軍司令官就會召開幕僚會議。所謂幕僚會議,就是參加者不分軍銜和等級,人人都可以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