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師團山田支隊:師團編成於仙台,但這個支隊是以兩角業作(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2期,長野縣人)為聯隊長的第65聯隊和野炮兵第19聯隊(橫尾闊中佐)為基幹拉起來的,士兵來自福島縣的會津若鬆,支隊長山田栴二少將(第103旅團長)。在向南京進攻的途中,第13師團先陷落江陰要塞,再陷當時的江蘇省會鎮江,破城後屠殺3000多中國平民,最後第13師團主力和第11師團天穀支隊渡江圍攻揚州,留下山田支隊沿長江南岸向烏龍山、幕府山進攻。
第3師團第68聯隊:師團編成於名古屋,這個聯隊的士兵主要來自岐阜縣,就是在上海打寶山的那個聯隊,聯隊長鷹森孝大佐,轄金田長雄少佐第1大隊、勝屋福茂少佐第2大隊、中島嘉喜少佐第3大隊。上海陷落後,第3師團跟第9師團打下了蘇州,隨後該師團主力和鬆井石根的華中方麵軍司令部屯駐下來,隻派出了鷹森孝的部隊作為先遣隊協同第9師團作戰,繼續向南京追擊。
第101師團騎兵第101聯隊:編成於東京,以第1師團騎兵聯隊的預備役士兵為主體,聯隊長大島久忠大佐。這個騎兵聯隊協同第16師團作戰,向南京的行軍路線也跟第16師團一樣。
日軍的騎兵聯隊由兩個騎兵中隊(每個中隊120匹馬)和一個機關槍小隊組成。往騎兵裏放機關槍小隊,是日本人的創造,第一個這樣搞的是秋山好古(幫東鄉平八郎打敗俄國艦隊的參謀秋山真之的哥哥)。當時,秋山好古的這個創造,使他的騎兵在跟沙俄哥薩克騎兵的會戰中取得大勝,好古後來也被稱為“日本騎兵之父”。但所謂的機關槍小隊,實際上隻有兩挺機關槍。進入現代戰爭後,從戰鬥力上來講就非常薄弱了。所以,後來日軍就不怎麼重視騎兵了,騎兵的任務也就從秋山好古時代的陣地突擊,變成了打下手的搜索、警戒、從側翼掩護步兵進攻,或臨時彌補步兵間的空當。
海軍第3艦隊第11戰隊:轄八重山號、比良號、勢多號、熱海號、安宅號和鳥羽號等戰艦,司令官是近藤英次郎,率艦逆長江而上,向南京下關碼頭進攻。
前麵講到過,日軍師團平時隻有12,000人左右,戰時達到約22,000人。考慮到第114師團為戰爭爆發後新編的特設師團,兵力是少於第6師團、第9師團和第16師團的,而且上述幾支部隊尤其是第9師團在上海作戰時傷亡慘重,多次補充仍沒達到定額,所以直接進攻南京的日軍,在七八萬人左右,不會超過10萬人,而並非很多人認為的15萬人。
南京圍城
上海開打後,決定全麵持久抗戰的中國進入了緊張、悲壯又倔強的大遷移中!
當然不隻是政府機關向華中、西南內地遷徙,還有文化、教育和工業的遷移。
1933年初,山海關失陷後,北京天津暴露在日本人的槍口下,南京將故宮的文物裝了一萬多箱分批南運。中日開戰前,這批瑰寶從上海秘密運往南京朝天宮庫房。為保護國寶的安全,上海開打的轉天,政府派專人在軍隊押解下將其分批運往大西南:第一批80箱文物精華經長沙入川;第二批7286箱走隴海鐵路經陝西入川;第三批文物的運送最為驚險,在12月5日南京陷落前一周,一共9369箱文物走水路經武漢入川。
故宮的文物是華夏五千年文明之精華,可謂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漫長的護送途中,一路上的緊張與驚險,是我們萬難想象的。
這些華夏文明之血脈的轉移入川,實際上比天津東局子飛機場之戰中用大刀砍日機的場麵更悲壯:中國人,為民族血脈之生存,為文化血脈之延續,跟企圖亡我而後快的軍國日本,真的拚了。
上海、南京、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的工業大遷移也在緊張進行中。
戰前經國民政府十年建設,現代工業、金融、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初現成就。有人對所謂“黃金十年”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如果想想那個年代的中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搞建設的,就應該對十年中工業增長率平均6.7%的數字懷有敬意。
在工業建設中,南京最看重交通建設,因為無論是現在,還是在那個年代,交通除了關係經濟外,更關係國防。開戰前,中國的鐵路有平漢、粵漢、津浦、正太、膠濟、同蒲、浙贛、隴海等十多條大動脈,新建鐵路超過2萬公裏。蘇、浙、陝、湘、桂、川、黔、滇、粵、閩等多個省份的公路網也已經通車,新建公路則超過8萬公裏(“八一三”前後,確實發揮了不錯的運兵效果)。
上海開打後,軍政部長何應欽牽頭搞戰略資源的轉移,其中工業資源是重頭部分。怎麼把沿海的工業遷到大後方,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在那個年代,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1937年中國的3800家現代工廠,有3300家在沿海城市,其中上海又占了1200多家。
人要走,買張火車票就行了,但遷個工廠可不是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尤其是重工業廠。按資源委員會委員兼工業聯絡組組長林繼庸回憶,當時遷一個廠,必須做到這些:動遷、選擇、拆卸、裝箱、報關、運輸、保險、設站、檢驗、接收、未複工前工人安置,此外還要麵對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