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南京!南京!(4)(2 / 3)

引火上身的事兒,蘇聯人當然不幹。這個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什麼時候說都不晚。對他們來說,簽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這樣既可以防止中國倒向日本,又可以給日本人提個醒:看,你們是不是也向我們討一個這樣的條約?(後來事情還真是這樣發展的)這樣一來,蘇聯東邊就相當安全了,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威脅日益嚴重的德國了。

但由於中國是絆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蘇聯人也不能當甩手掌櫃,於是一麵保證會在武器和軍需上援助中國(跟中國簽訂了3.5億元的軍火合同,並派誌願航空隊幫助中國空軍作戰),一麵應付蔣介石說“緊急關頭”會“圍魏救趙”,直接出兵進攻日本。(伏羅希洛夫曾對楊傑說:“我們正在備戰,很快就準備好了。”甚至11月18日,斯大林親口對楊傑說:“如果日本將要取勝,那麼我們將參戰。”)

蔣介石愁腸百轉。

視察完陣地後,蔣介石來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風,二是給他打氣,他已經決定叫他守南京了。這個曾叫他不省心的老唐,從上次會議後形象一下子變得親切極了。他已經下了決心,南京得守:促使蘇聯出兵是其一,開戰之初輕棄首都影響抗戰熱情是其二,還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戰而棄,他將來有什麼臉麵去見孫中山呢?

當然,蔣介石不是上來就叫唐生智當這個守城司令,他問唐:如果堅守南京,你覺得誰是合適人選?

唐生智立即推薦了穀正倫。

蔣介石回絕:他雖然是首都警衛軍司令,但資曆不足,難當重任。

唐生智又建議以羅卓英為司令,穀正倫和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為副手,仍沒被蔣認可。

臨走時,蔣介石對唐生智說:雖然老兄有病在身,但南京守衛一事,事關重大,找別人我不放心。要麼你留下,要麼我留下!

蔣介石叫唐生智上任,除了看重他的資曆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以前擬訂的首都保衛計劃和相關軍事演習,唐生智都參加了,而且是主要擬訂者。

11月18日深夜,蔣介石召開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又多了一個人,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這一次,必須拿出決斷,日本人不會等這會一次次開下去。

在會上,蔣介石問誰願意留下來,一時沒人接話。蔣介石又說,既然你們都不願意留下來,那我自己留下來吧!

話說到這份兒上,唐生智站起來,說:我願與南京共存亡。

但所有的曆史橋段,都有一個羅生門!

當年關於唐生智守衛南京的傳聞,版本有很多個。按別人的回憶,老唐是主動的。但按老唐自己的回憶,他是被動的。據他說,被留下後,劉湘進京開會,二人有過一段對話,劉說你要守南京啊,老唐很不情願地說是啊。劉問,你覺得能守多久。老唐說,天知道。老唐後來的回憶未必都是實話。多少年後,他回憶當年南京的慘狀,會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麼?不太容易。拉出了劉湘,意思是,我當時也不讚成守南京,跟劉湘還有一段對話。但劉湘兩個月後就死了,找誰對證?

另外,按即將出任南京衛戍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譚道平(黃埔軍校6期,湖南長沙人)的回憶,上海陷落後,有一天,唐生智找身邊的工作人員訓話,說:“諸位追隨我工作已經有好幾時了,我們平時時時常常說抗戰抗戰,難道隻是叫人家抗戰犧牲的嗎?諸君!難道肯讓敵人從我們手裏隨隨便便地把我們的首都拿去嗎?從前我們所說的話語,要今天的行動來兌現,我們向大家說明,我不能離卸這一個責任:保衛首都!”訓話時間是11月9日,譚稱此時唐已經向蔣請命要守衛南京了。

無論如何,現在,蔣介石鬆了一口氣,大家也長長出了一口氣,何應欽、白崇禧、穀正倫、徐永昌、桂永清、劉斐等人看著老唐,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國發表宣言,宣布********遷都重慶。

遷都的決定在上海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就定了。蔣介石在最高國防會議上作了題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抗戰前途》的報告(10月29日),措辭相當激烈:

自盧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蔓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之侵略,爰決定抗戰自衛,全國民眾同仇敵愾,全體將士忠勇奮發,被侵各省均有劇烈之奮鬥,極壯烈之犧牲……邇者暴日更肆貪黷,分兵西進,逼我首都。察其用意,無非欲挾其暴力,要我為城下之盟。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正義、為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