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起伏的山岡上,散布著碉堡和掩體,它們之間用壕溝連接,最前麵則是屋頂形鐵絲網和專門抵禦坦克的溝壑。再前麵是地雷陣地。
雨花台的戰鬥工事主要由重機槍碉堡構成,分兩種,一種是用於正射,另一種用於側射,都有鋼門和橡皮門兩層,厚度從頂蓋到四邊,在1米左右。用於正射的,為開闊射擊視野,射擊孔很寬大,90度開口,呈“外八字”形,視野是有了,但也帶來一個問題:敵人的槍彈很容易鑽進來。用於側射的,射擊口則呈“內八字”形,開口在70度左右。根據實戰效果看,用於側射的更能給進攻的敵人大量殺傷,但在修建時卻側重於正射碉堡,側射碉堡的數量有限。
此外,還有少量戰車防禦炮碉堡。
防守雨花台的中國軍隊是孫元良的部隊。上海戰時,第88師前麵就加了個帽子:第72軍。還是孫元良當軍長,但這個軍下麵就一個第88師,孫又兼著師長。也就是說,雖然是軍的帽子,但仍是師的編製。第88師守衛中華門、雨花台,左邊是第74軍,右邊是第87師。從1937年12月8日開始,雨花台前進陣地就發現敵情:因為後麵的戰士聽到了地雷爆炸的聲音。
守衛雨花台的,是該師朱赤(黃埔軍校3期,江西修水人)第262旅和高致嵩(黃埔軍校3期,廣西岑溪人)第264旅。
戰士們睜大眼睛盯著前方,手裏握著手榴彈,看著日軍俯著身子從遠處慢慢包圍上來!
最先上來的是末鬆茂治第114師團。
對攻過牛首山的柳川軍來說,雖然登陸後傷亡很小,但在補給上卻落後於自己的競爭對手上海派遣軍。因為日軍的補給都從上海運過來,由於第10軍是繞行從西南麵包圍南京的,所以跟從東麵向南京進軍的上海派遣軍比,補給線更長,但由於急行軍,最後還是幾乎跟上海派遣軍同時抵達南京城下。
末鬆師團戰力一般,在通往南京之路上,跑得卻挺快,最先趕到雨花台,但幾個回合下來,傷亡有點慘重,山本重德第150聯隊第2大隊長兒森高槌中佐被擊斃,其以下中隊長、小隊長戰死多名,一些小隊和中隊開始由下士官指揮。
12月9日,第6師團前鋒牛島滿第36旅團岡本鎮臣第23聯隊抵達雨花台。在南京外圍牛首山,第6師團遭到第74軍第58師馮聖法(黃埔軍校1期,浙江諸暨人)部阻擊。
在雨花台,岡本的步兵雖然到了,但炮兵還沒跟上來,牛島滿的副官江口八郎向岡本鎮臣傳達命令:現在炮兵還在往雨花台趕,但不要等他們,必須立即發動進攻!
岡本鎮臣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2期,手下有3個大隊:駒澤貞安少佐第1大隊、高田誌道少佐第2大隊、河喜多藤喜少佐第3大隊。雖然他不看好中國守軍的戰力,但要說在沒炮兵支援的情況下硬衝,他也有點含糊。但沒辦法,軍令如山,一個衝鋒,就丟下500多具屍體。
在炮兵上來後,10日淩晨,穀壽夫也到了,他變換陣型,右側為岡本保之的熊本第13聯隊,左邊是岡本鎮臣的都城第23聯隊,長穀川正憲的大分第47聯隊被放在了中間,竹下義晴的鹿兒島第45聯隊的兩個大隊繞過雨花台沿江向下關包抄,剩下的一個大隊為師團總預備隊。
進攻中,最令日軍害怕的是密集的地雷陣地,走著走著日軍就一個個飛上天。而重迫擊炮的遠程打擊更令日軍膽寒。
再靠前,就是機關槍的火力。
在雨花台,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第88師的代價更大:這個師的4個團,除一個團長無恙外,其他7個正、副團長全部殉國,團長如此,營、連一級更別提了。
12月10日,南京環城炮火聲震天。衛戍副司令羅卓英登上中華門督戰,鼓舞士氣,對部下說:南京為我國首都,又為總理陵寢所在,不戰而棄,誠為革命軍人的恥辱!我將士須同仇敵愾,與暴日決一死戰。人終有一死,我們葬身鍾山之下,必為後代敬仰。
日軍那邊沉寂了一會兒,沒多長時間,便有十幾輛坦克開過來。掩體裏的戰防炮這時候發揮作用,集中火力打向日軍坦克,有四五輛坦克被打中。
但日軍過來的,足有一個戰車隊,其他七八輛坦克繞過被打中的,繼續向前開進,中國陣地上的掩體受到坦克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