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南京夢魘(3)(1 / 3)

進中華門後,就是中華路。中華路上聚集著大量市民,街上的情形一片混亂,他們想經中山路、中山北路,出挹江門,到下關渡江。而另一個方向,從中山門,經中山東路,到中山路、中山北路,也聚集著大量市民。

1937年12月13日上午9時,中華路上的南京市民發現:從中華門方向過來一支部隊,這支部隊的士兵身材矮小,戴著鋼盔,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背著行軍包,穿著土黃色軍服,為首的幾個軍官,拎著狹長的戰刀。再近點,看到他們都留著胡子,雖然麵貌跟中國人無異,但舉著的太陽旗卻如血光般刺眼,旗上橫七豎八地寫著一個個簽名。

市民中有人突然喊了一嗓子:日本鬼子!

馬路上的人群頓時失控。

陷落中華門後,負責主攻的第6師團緒方敬誌大隊被調到城外休整,聯隊長長穀川正憲派吉岡賴勝第2大隊、江島虎雄第3大隊率先從中華門殺入南京。

最初進入南京的第6師團的日軍士兵,還是比較緊張的,他們端著槍,每往前推進一步都小心翼翼。他們在大街上東張西望,但很快就肆意妄為起來。

與此同時,第16師團助川聯隊、野田聯隊一部(繞過紫金山從城北沿京滬鐵路)和第6師團竹下聯隊(沿長江從西麵上新河方向)向下關江邊合擊過來,大野聯隊則沿南京城牆開始“掃蕩”。

殺戮最先出現在南京城牆上。

南京陷落後,從中山門到光華門、通濟門陣地上被俘的中國士兵,被大野聯隊(第3大隊第10中隊,中隊長古北光太郎大尉)集體刺殺。

13日南京陷落,我從中山門路過,在中山門的城牆上看到極其恐怖的情景:當時,中國俘虜們在25公尺寬的城牆上被排成一列。在他們麵前,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的日軍士兵。下令後,士兵們齊聲大吼,衝著中國戰俘的胸口或腹部猛刺。那些中國戰俘一個個地被挑落城下,從身體中湧出的鮮血噴向空中……(《東京日日新聞》隨軍記者鈴木二郎回憶)

此時下關情景極為混亂。退下來的士兵和難民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但依舊沒什麼船隻,這一道長江已成生死線!

逃難的市民們得知日軍已經進城,正往下關殺來,人心大恐,秩序更亂,江邊呈現出一幅末日圖景:哭泣聲、咒罵聲、無望的呼喊聲。南京市民抓住一切可以漂浮的東西跳入冬天的江中,江中人頭點點,更有絕望者直接跳江自盡,以免受到日軍的淩辱和虐殺。

12月13日午後,助川聯隊已追擊到下關江邊,親自率領這個聯隊的是第30旅團長佐佐木到一。

退到江邊的南京市代市長、代憲兵司令、警察廳廳長蕭山令(保定陸軍軍官學校3期,湖南蓋陽人)中將,指揮憲兵部隊在江邊與日軍展開激戰。

南京戰開始前,憲兵司令穀正倫離開南京到武漢治病,蕭山令以參謀長身份升任憲兵副司令,代司令職,後又代任南京市市長和警察廳廳長,率3個憲兵團(羅友勝第2團、陳烈林第10團、周競仁教導第2團)和警察部隊協助衛戍部隊抗擊日軍。光華門危急時,教導第2團曾緊急增援,血戰光華門,寫下憲兵部隊南京保衛戰光輝的一頁。

撤退開始,憲兵部隊也湧向挹江門,但由於城門被沙袋堵塞,大家都出不了城。這時候,教導第2團第3營第9連代連長向斌在緊急中想到:這裏有地道啊!第9連曾擔任過南京城防檢查的任務,所以對這一帶地形很熟,向斌知道挹江門裏的城道附近有條明代時修建的秘密地道。於是,他悄悄地帶著全連士兵摸進地道,從地道出得城去,因為時間早(12日午夜),所以僥幸登上一艘渡輪。

蕭山令中將沒能走脫。

在撤退令下達後,蕭中將布置憲兵3個團的撤退方案,一切安排停當後,作為南京代市長,他又帶人將市政府所有機密檔案燒毀,當趕到下關時已經是12月13日中午!此時助川聯隊已經攻到江邊,蕭山令和憲兵教導第2團團副黃觀濤(黃埔軍校6期,湖南寧鄉)帶身邊的憲兵與日軍死戰,此時江中衝來日軍汽艇,亂行掃射,蕭中將身中數十彈而殉國。在下關之戰中,殉國的還有黃觀濤和掩護總隊撤退的教導總隊第3旅副旅長雷震(黃埔軍校2期,四川蒲江人)。

南京陷落後,下關江邊的一隊中國士兵決定冒死向上遊的上新河方向突圍,12月13日淩晨5點遭遇日軍第6師團竹下聯隊小原重孝第3大隊第11中隊攔截,激戰3小時,斃殺中隊長大園莊藏大尉,但中國士兵也死傷不少,前麵提到的第87師旅長劉啟雄就是在此戰中被俘的。跟陳頤鼎分手後,他本想回城藏起來,但沒能如願,隻好跟著這隊人馬往上新河突圍,至此成為上海、南京戰中中國方麵被俘的最高軍官,後變節。

殘餘的士兵跟隨難民轉奔水西門方向,途中又遭小原重孝大隊主力截殺,被圈在了一個麵粉廠前的廣場。人群中有第156師士兵駱中洋。此時已是13日上午。按駱中洋判斷,幾乎有2萬人被日軍包圍。因為作為士兵,在平時訓練出操列隊,對集中在一起的人數是非常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