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賢君明主,他在位23年,政治清明,國家安定,人民安康,史稱“貞觀之治”,為後來唐王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位英主,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自古以來,研究唐太宗的人不知有多少,在他的血統問題上,發生了較大爭議。
傳統觀點認為李世民為漢族血統,證據是新、舊《唐書》中李氏自言其為西涼王李後代的記載。按李為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的建立者,世稱涼武昭王,他出身於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北)李氏望族,是漢代將軍李廣的後裔。既然李世民為李廣、李的後人,理所當然是漢族人。
但是正史中的記載並不一定可靠。早在唐代,就有人敢冒殺頭的危險提出異議。據唐代僧人彥《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記載,高僧法琳曾直言駁斥李世民的出身,他說:“琳聞拓跋達,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認為李氏實出鮮卑族拓跋達宗族,而不是隴西望族李氏之後,法琳的說法應比較可信。一則僧人不打誑語,不會無端提出這樣重大的問題。二則沒有確切證據,他是不敢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的。《宋書·柳元景傳》、《新唐書·宗室世係表》對李氏一族另有相關記載。李淵祖父李虎有兄名“起頭”,有弟名“乞豆”,李起頭之子名“達摩”,這些名字顯然帶有異族色彩,並非為漢族人所常用。而李氏的先祖在北魏時,做過弘農太守,名叫李初古拔,四字姓名在漢族中除複姓外極其少見,由此不難推斷,唐宗室李氏應出自胡族。
對新、舊唐書中記述的李氏家族淵源,經現代學者考證,存在疏漏。李淵自稱出自隴西李氏望族,其祖父李虎因為這個原因被封為隴西郡公。而李淵四世祖李熙、曾祖李天錫卻出自河北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沒有必然聯係,北魏時,以趙郡李氏為望族,西魏時改封隴西李氏為望族。宗族郡望應是固定不變的,李氏家族卻頻繁更換郡望,可見,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漢族血統出身。隨意更改郡望,無非是想要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他們的這種行為徹底暴露了其胡族的真實身份。
傳世的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細致描繪了李世民的容貌。他身姿豐偉,神態安詳,兩頰和下巴的胡須卷曲著,與西域胡族男子有著近似的相貌特征。從生理學來看,這多少與其胡族血統有點關係。除此,李世民的性格、行為、擅長、嗜好等,也集中體現了其胡族出身。首先,他貴為一代明君,卻在“玄武門之變”中殘忍殺害親兄弟,這與胡人的“嗜血成性”一脈相承。其次,他精於騎射,在戎馬倥傯中度過了大半生生涯,顯然是繼承了塞外民族的優良傳統。再次,他嗜愛駿馬,生前有良駒萬匹,死後也要在墓前設立“昭陵六駿”陪侍左右,一定程度上顯露了遊牧民族所共有的“戀馬”情結。種種跡象都表明了李世民的胡族身份。
另外,還可以找到一些旁證來證明李世民出自胡族。據《舊唐書·李元嬰傳》載,李世民侄孫滕王李涉“狀貌類胡而豐碩”,明顯具有異族人的特征。又唐代劉饣束《隋唐嘉話》說,隋末王世充部將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為“胡兒”,這不應是諷刺挖苦之語,而是揭了李世民家族的老底兒,令他特別惱火。最突出的例證是李氏家族中部分人的婚姻,顯著地帶有胡人婚俗遺風。如唐高宗李治在太宗死後,納其父才人武則天為昭儀,講號宸妃。唐明皇也不顧眾人反對,公然納其兒媳楊玉環為貴妃。這些行為,用漢族的禮儀來看有違倫理,不符合道德規範,但以胡人眼光觀之,並無不妥之處。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批評說:“唐源流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主事不以為異。”道明了此中緣由。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據學者考證也帶有胡族的痕跡。陵前原有的14個“番西”雕像雖已不知去向,但他們應該與墓主有一定聯係。昭陵的駿馬石刻為中國曆代帝陵所獨有,它代表了一種特定的陪葬習俗,這種習俗隻能來自於塞外民族。綜上言之,這些旁證進一步證明了唐太宗的身上確實流淌著胡族人的血液,他的民族屬性應該是胡族而不是漢族。
開創大唐基業的李世民,竟然是胡人血統,似乎令人不可思議,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反駁。他們認為,《步輦圖》中李世民的肖像,盡管胡須有些卷曲,但這是畫家的誇飾之筆,不一定是真實情形。以此來判定李世民為胡族血統,未免太武斷。唐太宗弑兄奪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種殘忍手段並非他所獨創,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有了殺父弑兄、奪占王位的醜行,而兩漢、魏晉南北朝時為了搶奪皇位,父子相殘、兄弟互戕之事也時有發生。這些人中,既有漢人,也有胡人,如果僅以奪位者所用手段的毒辣凶殘來斷定其族屬,那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也不能用“玄武門”之變中唐太宗的所作所為來認定他是少數民族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