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開國君主在未取得帝位之前,大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如東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等。騎馬作戰是他們應具備的本領,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李世民出身於豪門,其父兄皆能騎射,作為胸有大誌的李家二公子,注重學習兵法,喜歡騎馬射箭,所以,根據李世民擅長騎射而臆斷他是胡人也是不足取的。愛馬並非遊牧民族的獨特風俗,在漢族中也不乏其例,如項羽有馬名“騅”,項羽視之如生命,即使在他兵敗烏江時,也不忍心將其殺害,而將它送給了烏江亭長。漢武帝也酷愛名馬,當李廣利在攻滅大宛向其進奉“汗血”寶馬時,他驚呼其為“天馬”。可見,“昭陵六駿”陪葬石刻也不能充分證明唐太宗為塞外民族後裔。至於李世民後代的亂倫行為,這在性關係比較自由的唐代算不上醜聞,而且也很少提到倫理的高度認識這點。往往倒是人的情欲戰勝了倫理,李治、李隆基均為美色所迷惑,全然忘記了道德人倫,才做出令後人恥笑的荒唐事來,這與其胡族血統沒有必然聯係。由此可見,唐太宗李世民根本不是什麼胡人後裔,他還是徹頭徹尾的漢族人。
然而,結合魏晉南北朝時的史實,完全認定李世民是漢族人,似有不妥之處,因而有人提出了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他是漢族與胡族的混血兒。
其一,李世民先祖並非涼武昭王李之後,因而也就不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他的真正祖籍應在今河北趙縣。唐高祖李淵自稱祖居隴西狄道是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來,其統治地區允許胡漢通婚,李氏又與鮮卑族雜居在一起,因此李世民身上應流淌著胡人的血液。還有人認為,北魏時期,太行山以東地區有五大望族王、李、崔、鄭、盧,其中李姓為鮮卑族中一大姓氏,是漢化後取的漢姓。《舊唐書·高祖本紀》也有李淵祖父李虎在北魏時被賜姓大野氏的記載,由此推斷李氏先祖應為鮮卑貴族大野部的姓氏。《舊唐書》故弄玄虛,畫蛇添足,無意中漏了馬腳。這麼來看,李世民成了胡族血統,但根據北魏異族可以通婚的法令,他的身上又湧動著漢族人的血液。
其二,對於李淵的血統,學術界仍存在著三種觀點:河北趙郡破落貴族、鮮卑族大野部和老子李耳後裔。目前尚沒有足夠證據說明他不是漢族。即使是漢族,李淵也不是純種,他身上仍有胡人血統。其母獨孤氏為鮮卑族,顯然李淵是混血兒。他又娶妻竇氏,據竇氏言,其父竇毅托言是東漢竇章之後,漢末章子亡奔匈奴,被封為部落大人,實際上是匈奴人,最起碼也是匈奴化的漢人。竇毅妻宇文氏係出匈奴,那麼竇氏必然具有胡族血統,她與李淵生的兒子李世民當然是混血兒了。這不是虛妄之談,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其三,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行舉止也表明了其作為混血兒的特征。他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畢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倘若他沒有胡族血統,是絕不會說出如此英明果敢的話的。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金明館叢稿》)。這也明確說明李世民是混血兒。
李世民究竟是不是混血兒,至此已有了較為清晰的眉目,他的身上確實流淌著胡漢兩族的血液。出身不能由自己選擇,這不能視為李世民的“短處”。應當看到,這與社會大環境有直接關係,是北朝至隋唐時期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促成了這一事實。或許是他深受胡族與漢族兩種文明的影響,才形成了勇猛善戰、做事果斷、胸襟開闊、大度容人而又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豪爽開放的性格,從而開創了國家鼎盛、各民族友好相處的貞觀盛世。後人在評論李世民時,說的多是這位明君的豐功偉績,看的是他對曆史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對於他身上帶有什麼血統,則不必過多計較。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眾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李世民無論是否為混血兒,都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一代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