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石敬瑭的這些情況,再來看他當“兒皇帝”一事,就比較客觀公正了。
其一,石敬瑭出身不是漢族,而是沙陀族。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個分支,世代居住在沙陀漬(今新疆境內)。後來因與周圍民族爭奪牧地,戰敗東遷,受唐王朝庇護,被安置在山西北部一帶。但沙陀人仍保持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傳統風俗。與此同時,東北的契丹民族也異軍突起,迭刺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率軍進入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建立了初級政權。由於契丹族社會製度比較落後,處於奴隸社會晚期,施行的是家長製統治方式。所以,即使後來建立了封建君主專製製度,他們也難以擺脫舊習俗的幹擾。在契丹國主的眼中,其統治下的百姓不僅是其臣民,更像是其家族中的成員。他要求臣民能如家庭中兒子、孫子孝敬長輩那樣,服從接受自己的統治。石敬瑭身為沙陀族,雖然受到了漢族文化的一些熏陶,但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習俗。因此,當契丹國主認石敬瑭為兒子時,石敬瑭並沒有受辱的感覺,反而覺得很親切,這是草原民族風俗相近形成的必然結果。然而,後人並不理解其中緣由,硬是給其冠以屈辱卑賤的惡名。
其二,石敬瑭遭受千古罵名的另一個因素是年齡問題。石敬瑭出生於公元892年,至936年稱帝時,已是44歲,而此時耶律德光(生於902年)年僅34歲。石敬瑭稱比自己大10歲的人為父皇,以漢族人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其實這又是一個民族習慣的問題。沙陀族氏族公社遺習十分濃厚,養子之風很盛,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就是莊宗李存勖養子。但養子與養父年齡往往並不相當,石敬瑭對耶律德光稱“父”,雖年齡相差懸殊,但以塞外民族養子風俗來看,不足為奇。石敬瑭給耶律德光上表時稱臣,寫書信時卻稱“兒皇帝”,如家人禮,也說明耶律德光認可了這個幹兒子,契丹與後晉遂結成“父子之邦”。但是曆代正統史學家無法擺脫漢族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將這些條條框框強加給石敬瑭,把他貶得一無是處。試想一下,封建時代官員尊君為父,倘若碰上娃娃皇帝執政,豈不與石敬瑭相差無幾嗎?
其三,即以漢族的倫理道德來評定石敬瑭,其所作所為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據《新唐書·唐本紀》載,後唐太祖李克用於公元904年和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在雲中相會,約為兄弟。按李克用養子為李嗣源,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耶律阿保機之子為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明顯長石敬瑭一輩,石敬瑭稱其為“父皇帝”是嚴格依照輩分關係排定的,符合漢族的倫理觀念。假如一個人為了某種利益對別人稱兒子,的確可恥,但對叔叔輩自稱為兒尚在禮製所允許的範圍之內。人們在評論石敬瑭時,有意忽略了這些遊牧民族首領幾代人的淵源,專門將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10歲的事情抽出來,肆意誇張,極力譏諷石敬瑭寡廉鮮恥,這種割裂曆史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理應為石敬瑭正名,還其清白。
其四,人們說石敬瑭早有謀反野心,隻是隱忍未發,後來見時機成熟,才借契丹兵滅了後唐,做了皇帝。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石敬瑭是後唐明宗的女婿,多次拯救明宗於危難之中。出於信任,明宗將太原周圍地區交由石敬瑭經營。閔帝即位後,潞王造反,如果石敬瑭真有謀反之心,可趁亂起事,成就帝業。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閔帝托付衛州刺史看護,自己靜觀時局變化。潞王登基後,對石敬瑭疑心很重。石敬瑭整日提心吊膽,惟恐被人誣告為謀反之罪。據《舊五代史·晉書》載,清泰二年夏,石敬瑭屯兵於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詔撫慰。而那些軍人不知深淺,向石敬瑭山呼萬歲,接連四次。石敬瑭十分害怕,就斬首了30餘人,才製止了軍士們的舉動。後來,潞王遷其為天平軍節度使時,石敬瑭才感覺出事態的嚴重。倘若聽從詔令,去人地都很生疏的地方任職,不消多久,皇帝就會找個借口削你兵權,豈不成了任人宰殺的“刀俎之肉”?經再三考慮,石敬瑭決定托疾抗旨,並做好了兩手準備,“若且寬我,我當奉之,必若加兵,我則外告鄰方,北構強敵,興亡之數,皎皎在天”。潞王果然廢去石敬瑭官爵,發兵征討。石敬瑭要想活命,隻能求助於契丹人。生死關頭,顧不得許多,遂與耶律德光簽訂條約,引契丹人進入中原,滅了後唐。這是迫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無奈之舉,如果用舍生取義的儒家教條套在石敬瑭身上,讓其坐以待斃,不求援於契丹人,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五,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是人們貶斥他賣國媚主的重要證據。在此需要闡明的是,自唐代“安史之亂”之後,幽雲地區就從未被中原皇帝控製過,統治它的是代代承繼的藩鎮節度使。他們名義上屬中央政府管轄,其實是各自為政,不聽指揮。後唐時期,統治幽雲諸州的是趙德鈞、趙延壽父子。據《舊五代史·趙德鈞傳》載,石敬瑭在晉陽起兵時,後唐末帝詔令趙德鈞父子救駕,二人帶兵緩緩來遲,但不出兵迎戰,持觀望態度。趙德鈞更是心懷叵測,“乃遣使於契丹,厚齎金幣。求立以為帝,仍許晉祖(石敬瑭)長鎮太原,契丹主不之許”。可見,石敬瑭借兵之時,幽雲十六州並非在其控製之下,也就無所謂割讓。石敬瑭將想要稱帝的趙德鈞的領地“割”給契丹,是一樁無本萬利的好買賣,既打擊了政敵,又解了燃眉之急,可謂一箭雙雕,坐享其成。後來,契丹出兵占領了幽州,令趙延壽為節度使,才算吞並了幽雲諸州。因此,割讓幽雲十六州不應歸罪於石敬瑭,隻是他默認了契丹兼並本屬於趙氏父子屬地的行為,才使其背上了割地求榮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