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為“兒皇帝”石敬瑭翻案(3 / 3)

其六,有人認為幽雲諸州人民被劃歸契丹後,飽受壓迫摧殘,嚐盡了世間萬苦。難道生活在漢族軍閥的統治下,就能過上幸福生活嗎?事實未必如此。據史料載,有個節度使造了一種刑具想試試其效果如何,就懲罰了一名無辜百姓,並對他說以後犯罪可以抵消。後來這個人因罪受刑,要求抵免,節度使說:“無罪尚打,何況有罪!”,照舊施刑不誤。還有一個節度使兵力不足,在全州征兵,凡是15歲以上的應征者臉上皆刺“定霸”兩字,士人則在胳膊上刺“一心事主”四字,其蠻橫殘暴行為令人發指。相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實行一朝兩製,並不強求幽雲地區的百姓服從契丹族習俗。因此,生活在契丹人統治下的幽雲百姓,其命運說不定比中原百姓還要好些。

其七,一些人認為石敬瑭對契丹稱臣、稱“兒皇帝”可恥至極。其實隻要了解一下曆史,也就明白石敬瑭有苦難言的矛盾心態。從主觀上講,沒有一個人願意對他人稱臣、稱兒子,但是殘酷的現實又不得又讓人重新考慮這個問題。論軍事、論國力,後晉都不是契丹的對手,如果一意孤行,打腫臉充胖子,違抗“父皇帝”的旨意,不僅石敬瑭帝位不保,而且百姓還會遭殃。權衡利弊,對契丹稱“兒皇帝”應是最好的選擇。從客觀上講,幽雲十六州本來不是石晉瑭所能掌握的領地,割與不割,對他影響都不是很大。因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年長一輩,石敬瑭稱其為“父皇帝”,於禮法尚能夠容忍。為了保住帝位,求得暫時安寧,石敬瑭找不出除稱“兒皇帝”之外的最好方法,隻能忍受屈辱,苟且偷生了。然而,他的後繼者卻不能認識國情,對契丹稱孫不稱臣,引得契丹“爺爺”大怒,於公元946年率軍一舉攻滅了後晉,這是石敬瑭所不曾料到的。因此,對於石敬瑭稱“兒皇帝”一事,我們不能脫離既定的曆史背景,要全麵把握與其有關的曆史聯係,這樣才能對石敬瑭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然而,絕大多數人認為不能為石敬瑭翻案。他的所作所為均是咎由自取,理應受到人們的痛斥與辱罵。據《資治通鑒·後晉紀二》載:“帝(石敬瑭)事契丹甚謹,奉表稱臣,謂契丹主為‘父皇帝’,每契丹使至,帝於別殿拜受詔敕。”這種奴顏婢膝的舉動難道還不夠可恥嗎?為了更好地討得主子的歡心,石敬瑭除歲輸金帛30萬之外,“吉凶慶吊,歲時贈遺,玩好珍異,相繼於道”。同時,也不忘賄賂契丹國的太後、元帥、太子及諸多大臣們,以求他們能在“父皇帝”麵前美言幾句,好讓自己這個“兒皇帝”當得踏實些。但契丹君臣對石敬瑭的“進貢”百般挑剔,“小不如意,輒來責讓”,而石敬瑭全無九五之尊的威嚴,常常是“卑辭謝之”,重新置備禮品,以滿足契丹君臣的胃口。後晉使者出使契丹時,遭受侮辱而還,告之以朝廷,群臣皆以為恥,惟獨石敬瑭不置可否,仍舊硯顏人世,毫無羞恥之意。他的這些舉措確實也“感動”了“父皇帝”,其後,“契丹主屢止帝上表稱臣,但令為書稱‘兒皇帝’,如家人禮”。顯然,對於如此忠厚軟弱的“兒子”,連契丹“老子”也覺得於情不忍,取消了兩國間的君臣關係。在契丹國主看來,後晉稱不稱臣意義不大,而令石敬瑭稱“兒皇帝”則更容易管束這個溫順孝敬的兒子。對他人稱臣,在特定的條件下,尚不覺可恥;倘若稱兒,則恥莫大焉!然而,這般奇恥大辱,石敬瑭卻能安然領受,不作反抗,此公可謂世間第一恬不知恥的厚臉皮了!

盡管幽雲十六州實際控製者不是石敬瑭,但據《新五代史·晉本紀》載,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石敬瑭稱帝時,幽雲地區掌權者“趙德鈞及其子延壽叛於唐來降”,名義上幽雲十六州已經歸順後晉了。但石敬瑭與契丹有約在先,割幽雲諸州給契丹,隻好令契丹人將趙氏父子“鎖之以歸”。顯然,石敬瑭是丟失幽雲之地的罪魁禍首。又據《資治通鑒·後晉紀二》載,契丹人奪得幽州後,改名南京,“以唐降將趙思溫為留守,思溫子延昭在晉,帝(石敬瑭)以為祁州刺史。思溫密令延照言虜情終變,請以幽州內附,帝不許”。本來是奪回幽州的一個好機會,石敬瑭卻奉行委曲求全之策,膽小怕事,送上門的領地也不敢接受,其媚主自保的醜態一覽無餘。

其實,契丹人也不是天下無敵。石敬瑭的侄兒石重貴繼位後,與契丹交惡。天福八年(943),契丹南下攻晉,晉將景延廣據黃河抵抗,擊退敵軍。開運二年(945),契丹再次進軍後晉,石重貴親自督戰,大敗契丹軍。因此,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財力來講,石敬瑭完全可以奮力一搏,與契丹爭個高低,而無須去做什麼“兒皇帝”,也不應對契丹稱臣。但他自甘墮落,不知抗爭,一味地去討好契丹國主,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這種喪權辱國的行為卑賤可恥到極點。石敬瑭由此而背上千古惡名實是罪有應得,不值得人們為他歎惜。

綜上所述,人們對石敬瑭稱“兒皇帝”一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歧較大。但評價一個人,總不能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緊緊不放,而要看他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以五代時期的特定形勢而言,石敬瑭的借兵稱帝,避免了中原地區陷入更大的戰亂,加強了漢族與契丹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石敬瑭做了一個封建帝王力所能及的事。至於石敬瑭為什麼對契丹稱“兒皇帝”,恐怕隻有他才知道自己的苦衷。相信隨著一些新材料的發現,人們最終能解開這個背負了千古罵名帝王的心中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