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屈原之冤(1 / 3)

提起屈原,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他的名字和民間節日端午節聯係在一起。正是由於屈原是農曆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於是這一天便成了人們紀念這位偉人的日子。這一天,滔滔湘江,浩浩洞庭,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萬眾呼喚:

”魂兮,歸來,三閭大夫——“

”魂兮,歸來,三閭大夫——“

生不逢時

屈原,湖北省秭歸縣人,楚威王元年(前339),出生在楚國一個破落了的舊貴族家庭。他的家族曾是楚國的貴族,其祖先與楚王同姓,因此他與楚正是同一始祖的子孫,這個始祖就是古代傳說中的高陽顓頊氏。相傳,顓頊興起於高陽地方,他有一支叫做季連的六代孫開始姓芊,楚國就是他的後代。周文王時,季連的後裔鬻熊的曾孫熊繹因祖上有功,被封在楚,住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這就是楚國建國的開始,而熊繹便是楚國的第一代國君。可見,楚國本應該姓芊,到鬻熊以後姓熊。屈原與楚王同姓,則也應姓芊或熊,到春秋初年,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受封於屈地為卿,才把”屈“作為氏的稱號,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氏逐漸不分,屈原祖先的氏號”屈“便被作為他家的本姓而流傳下來。

因為屈原家族是楚國的王族,所以他的許多先人都曾擔任過楚國的重要官職,發揮過重要作用。如屈重、屈完、屈建等。據史書記載,他們或是善於辭令的外交家,或是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曾給屈氏家族帶來過極大的榮譽。但到戰國時期,屈氏家庭開始衰落下來,在政治上雖仍能夠保持貴族身份,但經濟上已經十分貧寒了。

屈原誕生的年代,正值我國曆史上的戰國社會末期。伴隨著屈原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是席卷整個中國大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戰亂。當時,由於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從而推動和促進了生產關係的變革,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日益要求參與變革和掌握國家政權。而腐朽的奴隸主貴族勢力仍頑固地維護反動落後的政治統治。這種實質性的鬥爭具體表現為: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家——齊、楚、燕、趙、韓、魏、秦,都積極任用革新派人物,在本國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同時互相進行激烈的拚殺征戰,企圖以自己為主統一中國。

七國之中位於西方的秦國,原來經濟、文化都很落後,但由於在秦孝公時重用了衛國人公孫鞅(因仕秦有功,封於商地,號商鞅)實行變法,並取得了較為徹底的勝利,所以到戰國中期竟後來居上,一躍而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秦強大之後,立即對其他六國展開強大的攻伐,給山東六國(因六國均位於秦以東的崤山之東)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當時的山東六國中,最有可能與秦抗衡的便是——楚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國家。它的國界北至中原,與韓、魏、齊等國為鄰,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坐郡(四川巫山),與巴蜀和秦為鄰,南到蒼梧(湖南九嶷山),東達海濱。楚國的建國和開發雖不及北方黃河流域曆史久遠,但由於南方江漢流域富庶的自然條件和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到春秋中期,楚國政治、軍事上都已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的國君楚莊王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成為中原又一霸主,成為史稱的”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期,楚國國力更加強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

但到戰國中後期,楚國的政治、軍事狀況和實力卻日益腐朽和衰落。這是由於楚國的奴隸主貴族腐朽勢力十分頑固和強大,他們在楚王周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集團,千方百計阻止和破壞一切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戰國初期,楚悼王曾任用衛國人吳起為丞相,製定了一整套抑製奴隸主貴族勢力、富國強兵的變法措施。一度使楚”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但是,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處處對抗,使吳起的政治主張難以徹底貫徹實行。支持變法的楚悼王在世時,楚的貴族舊勢力就企圖殺害吳起,等楚悼王一死,甚至屍骨未寒,吳起便立即被殺,他製定的新法也隨之廢除,這種倒行逆施的結果,使得楚國實力逐漸衰落,到楚懷王即位時,楚國表麵上雖然還很強大,但實際上軍事實力和政治聲望都已遠遠落後於秦國。楚懷王也清楚地看到了這種局勢,曾哀歎道:”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麵對當時這種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局勢,楚國和山東六國中的其他五國都十分清楚地感到秦的威脅。同時也產生了聯合抗秦的要求。從公元前334年開始,山東六國相繼接受了洛陽策士蘇秦關於聯合抗秦的主張,委他掛六國相印,由南到北組成一條縱線抗擊秦國,這就是曆史上的”合縱“政策。在”合縱“過程中,楚國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一度居”長“的地位。與此同時,秦國也在公元前328年,用魏國人張儀為丞相,采取分化瓦解,遠交近攻的策略對六國進行各個擊破,史稱”連橫“。”合縱“和”連橫“兩種勢力鬥爭的結果,也就決定著秦和山東六國生死存亡的命運。

屈原就是在這種戰亂而複雜的年代中成長起來的。高貴的家族出身使他從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超群的才華和非凡的抱負。他比一般的楚國人更關心楚國的命運和前途。

第一次被放逐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次年由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楚懷王統治時期,還是很有一番作為的,對內發布限製舊貴族的法令,對外出兵打敗魏國。年輕的屈原看到楚懷王有變法圖強的要求,便於懷王十年(前319),懷著崇高的理想和一腔愛國熱忱,從家鄉秭歸來到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開始,屈原擔任文學侍臣。他利用在工作上的便利,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明於治亂的本領和善於辭令的特長,和楚懷王高談闊論。從遠古怎樣開頭,到天地怎樣形成,從吳起變法的失敗,到商鞅變法成功,從秦楚兩國的對比,說到變法的必要,終於贏得了楚懷王的信任。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被擢升為左徒。左徒在當時的楚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僅次於今尹(宰相),能參與商討國家大事,負責發布命令,接待各國使節,處理外交事務。這一年,屈原才二十二歲,他躊躇滿誌,決心像伊尹、呂望輔佐商場、周文王那樣去輔佐懷王,解決當時楚國在內政外交上麵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