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在理財方麵表現出的出色才能,使漢武帝極為欣賞。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被提升為治粟都尉,並代理大農令,挑起了總管國家財政經濟的重擔。這一年,桑弘羊四十四歲。天漢元年(前100),桑弘羊被正式任命為大司農。他從代理大農令到大司農,共十三年的時間,這個時期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桑弘羊在財政工作中最有成效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參與製定和推行了一係列重要的財政政策。
一是鹽鐵官營。關於鹽的官營,實際上采用的是”民煮歸官“的辦法。鹽戶由政府招募,煮鹽的費用由鹽戶自己承擔,政府隻供給他們生活費用和煮鹽的鐵鍋,煮成的鹽由鹽官負責統購統銷。關於鐵的官營,是在產鐵的郡設置鐵官進行生產,不產鐵的郡設置小鐵官負責銷售。鹽鐵官營以後,生產規模擴大了,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而桑弘羊自己更認為官營鹽鐵不僅有利於國計民生,而且還有杜絕豪強兼並,消除地方割據勢力,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後來他之所以遭到大工商業主和貴族官僚地主的激烈反對,其原因即在於此。
二是均輸平準。均輸是西漢政府通過賦稅的形式,對於從民間征用的各類物資實行調劑的一種手段,即各郡國應上交中央的貢物,一律按當地市價,折合成當地出產的、價格低廉的土產品,交與均輸官,再由均輸官運往缺乏這些產品的地區高價出售。這樣既可免除各郡國輸送貢物入京師的困難,又能隨時調劑中央所需要的物品。同時封建官府不費一文即可得到土特產品,在輾轉貿易中獲得巨大利潤。平準是為了統製商品的交換和買賣,平衡商品價格,在京師長安設立的一個機構,即大農諸官以各地輸進的物資和工官所製造的各種產品為資本,當京師某種商品漲價時,即賤價拋售;反之,如果某種商品跌價時,即大量收買。它的任務是穩定京師市場物價,打擊工商業主的囤積居奇和投機倒把活動。桑弘羊創立的均輸平準,對於增加封建國家的收入,以緩解財政困難,成效是很顯著的。因此,武帝賜桑弘羊爵為左庶長,黃金二百斤,以示鼓勵。
三是酒類專賣。天漢三年(前98),實行酒榷法。即由官府供給私營釀酒作坊以穀物,酒曲等原料,規定釀造的格式,具體生產由私營作坊分散獨立經營,釀成的酒歸官府所有,私人不得出售。這樣,官府雖不壟斷生產,但卻控製全部產品,實行專賣。酒類專賣後的贏利是相當可觀的,它與當時的鹽鐵、均輸並稱為國家主要財政來源的”三業“。這三業的實行,為扭轉武帝時的財政危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輪召詔令露禍端
天漢四年(前97),桑弘羊被貶為搜粟都尉。在這之前,桑弘羊有一個子弟犯法,被執金吾(負責京師的治安)杜周逮捕。按照法律,子弟犯法,父兄要連坐。所以桑弘羊的被貶官可能與此有關。但是桑弘羊被貶職後,直到昭帝始元六年(前81)楊敞被任命為大司農止,中間有十六年,大司農的職務一直空缺著。這可能是由於桑弘羊子弟犯法,照法律他必須連坐受處分,所以降職為搜粟都尉,但是桑弘羊在理財上深受漢武帝的信任,而大司農一職當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所以漢武帝就采取了一個折衷的作法,一方麵罷了桑弘羊大司農的職,另一方麵又讓他代理大司農的職務。
從元鼎二年(前115)桑弘羊負責財政以來,所實行的各種經濟政策,一方麵打擊了大工商業主和地主豪強勢力,鞏固了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麵使西漢政府在工商業方麵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那時候,戰爭的巨大費用,以及漢武帝個人窮奢極欲的揮霍賞賜,大都是從這些收入中開支的。但桑弘羊的經濟政策僅僅是暫時緩和了一下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不可能解決社會的根本問題。農民的負擔仍然很重,階級矛盾仍然在不斷加深,農民起義在各地爆發。漢武帝認識到這種形勢,因而決定改變自己的內外政策,實行對外暫時變攻為守,對內恢複休養生息的辦法,以緩和激化了的矛盾。
征和四年(前89),桑弘羊上疏,建議屯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輪台地處塔裏木盆地的中心,是漢朝到西方去的使節和商隊來往的必經之地。輪台以東,焉耆、危須、尉犁(均在今新疆境內)一帶,則是匈奴僮仆都尉經常駐紮的地區。桑弘羊認為如果在此處屯田,不僅可以開墾良田五千餘頃,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庫收入;而且對進一步排擠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保衛中西交通及漢朝西北邊郡的安全,也有重大意義。
桑弘羊的這一建議,從長遠來看,確實是征服匈奴的有效辦法。後來昭帝時,霍光就曾采用這個辦法在輪台屯田,到宣帝、元帝時,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它卻不適合漢武帝當時的形勢,所以漢武帝抓住這個問題,下了有名的輪台詔令。在詔書中批評桑弘羊的建議是”擾亂和給百姓增加負擔,對百姓毫無好處。“為了表示今後不再擾民,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特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從屯田輪台這一事件上可以看到,在漢武帝晚年,桑弘羊與漢武帝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差距。漢武帝看到形勢發生變化,馬上由攻改為守;而桑弘羊卻沒有認識到這些變化,仍然堅持繼續進取的方針。所以他的一些主張不再像以前那樣,事事被漢武帝采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顧命大臣分歧深
漢武帝在輪台詔中對過去自己的好大喜功作了自我檢討,並改變了對內外政策後,過了三年,在後元二年(前87)就病死在遊幸途中。漢武帝死後,立少子弗陵為昭帝,由於他隻有八歲,所以漢武帝以遺詔命霍光、桑弘羊、金日殫、上官桀、田千秋為輔佐昭帝的顧命大臣,共同掌管朝政。桑弘羊在受遺詔為輔政大臣的同時,被提升為禦史大夫。
霍光是已故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由於霍去病的關係,霍光十幾歲即入宮為郎,曆任諸曹、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據說他平時出入殿門,舉止進退,都有一定的地方,諸郎官曾暗地做上標記來觀察他,竟然不失分寸,其謹慎穩重由此可見。漢武帝在發布輪台詔之後,覺得自己年事已高,要物色一個能執行自己政策的大臣,他覺得霍光適合,就讓黃門畫者畫了一幅周公負成王朝諸侯的圖,賜給霍光,以此表示對霍光輔政的信賴和希望。
武帝病重時,要霍光行周公之事來輔佐昭帝,霍光推薦金日殫。金日殫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與匈奴作戰時,休屠王被殺,金日殫和他的母親及弟弟被俘,送到首都給皇帝養馬,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提升為駙馬都尉。當霍光推薦他當行周公之事時,就以自己是匈奴人為辭,表示願作霍光的助手,所以霍光成為顧命大臣中主要決策人。田千秋雖為丞相,但年紀比較大,並無多大能力,隻因一封上書受到漢武帝的讚許,很快就由一個供奉漢高祖寢廟的高寢郎上升為丞相,他當丞相為人處事都很謹慎,對霍光處處迎合奉承。上官桀本來是一個給皇家養馬的未央廄令,有一次漢武帝生病後去看馬,見馬都瘦了,很生氣。他卻以聽說皇帝病了,無心養馬為名,表示了對皇帝的忠心。漢武帝不但沒有加罪他,反而提升為侍中、太仆,武帝死時升為左將軍。
武帝留給昭帝的這五位顧命大臣中,田千秋年老不多管事,金日石單第二年就去世了,實際上隻是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個人。霍光是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而為顧命大臣的,漢武帝病危時又明確地讓他行周公輔成王的事,所以昭帝即位之後,一切大權都掌握在霍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