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桑弘羊之冤(3 / 3)

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霍光的女兒為妻,生有一女,在她六歲時,其父想讓她入宮,希望為帝後。為這事上官安曾與霍光商量,霍光認為年紀太小,沒有同意。上官安則認為霍光心懷妒忌,有意阻撓。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向鄂邑公主求援。鄂邑公主有一個情夫叫丁外人,上官安素與丁外人要好,想通過丁外人的關係向鄂邑公主說合,並許事成之後,幫助丁外人求一侯爵。由於公主的支持,安女果然被選入宮,不久便立為皇後。上官安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曾多次要求霍光按列侯尚公主的成例,封丁外人為列侯。但霍光認為丁外人不是公主的真正丈夫,始終沒有答應。上官桀本來在武帝時已官至太仆,地位比霍光高,這時又因孫女入宮為皇後,父子並列為將軍,對霍光的掌權看不順眼,霍光又不買他們的麵子,不答應他們封丁外人為列侯的要求,所以上官桀對霍光不滿,他們之間開始發生矛盾。

桑弘羊也因為自己論資格和功勞都在霍光之上,對霍光的掌握大權不服氣,他又想替自己的子弟謀官,也遭到了霍光的拒絕,所以也越來越敵視霍光。這樣,在三個有實力而又雄心勃勃的顧命大臣之間,就形成了對立的兩派:桑弘羊與上官桀聯合起來,反對霍光的獨攬大權。

鹽鐵會議惹矛盾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在諫大夫杜延年的建議下,召開了鹽鐵會議。杜延年是杜周的兒子,是霍光的親信。他曾向霍光建議,現在的年景不好,一些農民還流落在外鄉,應該恢複孝文帝時的政策,提倡節儉,對下寬和,爭取百姓的支持。霍光同意了他的建議,就讓各郡國推舉賢良文學之士六十多人,集中到首都開會,討論民間有什麼疾苦,國家應該采取什麼措施的問題。

賢良是已經有了功名的儒生,文學隻是地方上有點名氣的儒生,他們都不是國家的官吏。參加這次會議的六十多名賢良文學中,留下姓名的有茂陵唐生、魯國萬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等。

丞相田千秋是這次會議的主持人,但他發言不多,隻是在雙方辯論激烈時講一些折中調解的話。政府方麵的主要發言人是禦史大夫桑弘羊,他共發言一百一十四次。這次會議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前一個階段是正式討論會,後一個階段是在正式會議結束後,賢良文學向丞相、禦史大夫辭行之際進行的另一場辯論,也可以說是非正式會議。

這次會議討論的問題涉及麵很廣,有政治問題如應重刑罰還是重德教,有軍事問題如抗擊匈奴好還是與之和親好;但更多的是漢武帝所施行的鹽鐵、均輸、酒榷、幣製、算緡告緡等一係列財政經濟政策。漢宣帝時汝南人桓寬根據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成《鹽鐵論》一書,所以一般都把這次會議叫做”鹽鐵會議“。

這次會議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一方,與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民間一方,互相辯論得非常激烈,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的評價和估計。桑弘羊代表了全麵肯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各項政策,並希望繼續推行這一政策的一方意見。而賢良文學則代表了否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的各項政策,要求加以全麵地估價和修改的一方意見。

霍光沒有出席這次會議,但他對這次會議是重視的。他顯然不同意桑弘羊的意見,這從他當政之後所實行的政策看,他是按漢武帝輪台詔的精神進行的。這就是他和桑弘羊在政見上的分歧所在。但是霍光也不完全讚同賢良文學全麵否定漢武帝政策的看法,他沒有接受賢良文學要求全部罷除鹽鐵、均輸等官營事業的建議,而隻是罷去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他也沒有采納賢良文學主張對匈奴實行感化政策,放棄防禦和抵抗,而仍然加強了邊防建設。但是,霍光通過這次會議,利用賢良文學的激進情緒,批評和打擊了自己的政治對手。因此這次會議從政治上來說,是有利於霍光而不利於桑弘羊的。會議結束之後,參加會議的賢良文學都被封了一個列大夫的官爵。

”燕王之變“悲劇演

鹽鐵會議的第二年,即昭帝元鳳元年(前)九月,在漢朝皇族內部發生了一次爭奪帝位的鬥爭,史稱”燕王之變“。這次事變後,桑弘羊及其家人全被霍光處死。

原來漢武帝有六個兒子,其中太子劉據因”巫蠱事件“受到誣陷而造反,失敗自殺,齊王劉閎則早死,剩下的武帝諸子中以燕王劉旦為最長。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皇帝的繼承人應是嫡妻(皇後)的長子即嫡長子;如無嫡長子,可以由其他嫡子繼承;如無嫡子,也可以由嬪妃所生諸子中年長者來繼承。燕王最長,當立為太子。然而,武帝並不喜歡他。一次,燕王曾上書請求入宮宿衛,意思是想爭奪太子位,武帝不僅不許,反而把燕王派來的使者殺掉了;還有一次,燕王犯了藏匿逃犯的罪,被削去三縣。這兩件事讓武帝極為反感,結果,少子弗陵被立為太子。武帝死後,霍光受遺詔擁立弗陵即位,是為昭帝。燕王作為長子,未能繼承皇位,因此對霍光懷恨在心。同時,由於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在與霍光爭權過程中,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對霍光有所忌恨。於是,他們便和燕王相勾結,打算除掉霍光,廢掉漢昭帝,擁立燕王旦。

為達廢霍光之目的,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上官桀先是上書,告發霍光擅自用天子禮儀,結黨營私,擴充軍事力量,圖謀不軌。說霍光外出檢閱羽林兵時,用天子禮儀,有謀反的野心;大將軍長史楊敞無功勞,拜為搜粟都尉;還私自增加幕府校尉,等等。然而這一招並未奏效,昭帝發覺其中有詐,沒有聽信,而且,每逢上官桀的黨羽說霍光的壞話就會大怒。上官桀等一看此計不成,又生一計,由昭帝長姊鄂邑公主出麵,置酒宴請霍光,想乘機將霍光殺死。不料此事走露了風聲,被公主手下的一個農官發覺,告知了楊敞,楊敞又轉告給諫大夫杜延年,杜立即告訴了霍光。這樣,這一計劃完全敗露。此後,燕王、鄂邑公主先後自殺,上官桀父子以謀反被誅。

據史書記載,由於桑弘羊和霍光有著深刻的政策分歧,政見不合,而且欲為子弟求官不成,所以,在”燕王之變“中也參與了反對霍光的活動,曾與燕王通謀。因此,他也沒能逃脫被誅的厄運。霍光對此事處理非常嚴厲,將當時已經74歲的桑弘羊押赴刑場,而且連他的全家和宗族也不放過,甚至與其多少有點瓜葛的人都未能幸免。當桑弘羊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桑遷畏罪逃亡,在逃亡途中,曾經藏匿在侯史吳家,後來桑遷被捕,判處了死刑。不久,朝廷頒布了赦令,赦令中規定:與此案有牽連的官吏,過去沒有發現的,一律不予追究。於是侯史吳便自動投案自首。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共管此事,他們認為桑遷是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藏之,不是匿反者,應依赦令免吳罪。但是霍光不同意這樣處理,又令侍禦史複核,認為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止,與反者無異。侯史吳三百石吏,而藏匿反者,不得赦。並彈劾廷尉、少府縱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田千秋的女婿。田千秋為了替徐仁開脫,召中二千石、博士於公車門重議侯史吳一案,當時朝中公卿都知道是霍光的旨意,誰也不敢出來幫助他說話。結果廷尉王平、少府徐仁棄市,連田千秋這個老好人也幾乎被牽連在內。

作為兩派鬥爭的犧牲品,漢武帝時代在治理國家的財政上做出了很大貢獻的桑弘羊,在年逾古稀之年,被霍光殺了頭,滅了族,對他來說,的確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