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雕飾(1 / 3)

雕飾,按工藝分,包括雕刻與雕塑兩種裝飾;按材料分,可分為木雕、磚石雕刻及琉璃。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要求工匠在立意構思時,應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作全盤考慮。在雕刻或雕塑之前一般應先審材度勢,“大處著墨”,即確定好雕刻對象的位置、比例、主次關係,並考慮好某處應用某種技法,如對稱、呼應、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做到胸有成竹,然後才分層走刀,遂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采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

5.1木雕

5.1.1木雕概述

木材是我國傳統建築使用的主要天然材料,也是最主要的結構用材。木雕與漆飾、彩畫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建築中木的裝飾形態。

據宋《營造法式》,木雕的工藝可分為線雕、隱雕、剔雕、透雕和圓雕。線雕即線刻木雕,是木雕的初期形式。《營造法式》謂其雕法為“就地隨刃雕壓出花紋者”。隱雕即隱刻木雕,是平麵線刻向深度發展的第一步。在線刻出形後,沿形象紋路雕鑿細部。《營造法式》中歸入剔地技法。剔雕即剔地木雕,是對花紋以外的空地做處理,顯示花紋突起。透雕是剔地的極端發展,完全剔除圖案花紋以外的底板,是鏤空的雕法。圓雕即全形雕,是立體雕刻的形式。

在明清時期剔雕稱為采地雕。由於工具的改進,以及簡化工藝、創造新形式的要求,又發展了貼雕和嵌雕兩種工藝。貼雕是用鎪條鋸將要雕刻的花紋單行鎪出,然後膠貼在板麵上,形成采地雕的新形式。這種貼雕有利於掌握凸出花樣的尺度,簡化剔雕程序。嵌雕是在剔雕的花麵以上,另以凸起的雕飾鑲嵌,增強立體感。

不同的木雕工藝豐富了裝飾的表現形態。透雕以整體花樣形象為主,剔挖枝梗,掏空花地,脈絡清晰,剔透玲瓏,能表現雕飾物的兩麵形象。采地雕是單麵雕飾,唐宋時期花樣凸起是凸形的圓麵,明清以後凸起麵增到凸、平、凹三種做法,表麵變化趨於立體。雕刻形態高低迭落,層次分明,又加以貼雕、嵌雕的做法,把不同木色組合在一起,增強了立體感,表現生動。線刻、隱雕的使用,使木雕在精致玲瓏以外別具古樸雅素的表情,與剔雕、透雕形成不同的表麵肌理。

沈陽故宮建築的木雕裝飾主要用於門窗及梁架等處,木雕做法多使用浮雕、圓雕、透雕相結合的雕刻手法,立體感很強,在木雕的表麵做彩繪。早期木雕著重刻畫整體形態及神韻,在細部刻畫上不如乾隆時期的木雕細膩,藝術感染力強。下麵我們就從這兩方麵,分別論述沈陽故宮中木雕的裝飾手法、裝飾內容。

5.1.2沈陽故宮門窗上的木雕裝飾

門和窗在中國古代建築上占據房屋屋身部分的很大麵積,它們最接近人,觀察起來最方便,也最清楚,所以成了整座建築裝飾的重點。沈陽故宮門窗裝飾做法樸素、簡單,多為木裝修做法,很少雕飾。門窗上的木雕飾主要集中在隔心、裙板、絛環板及門簪上。

5.1.2.1門

沈陽故宮中門的類型主要有板門和隔扇門兩種,中路的大清門、鳳凰樓的底層前後門、台上五宮以及太廟正門使用了板門,其餘的建築均使用了隔扇門。

一、?板門

沈陽故宮的大清門和兼做台上五宮大門的鳳凰樓底層門均為板門,但其門釘、包葉等在裝飾上均低於清朝對建築裝修等級的規定,更強調其實用功能,從而顯示出其樸素、簡潔的裝飾風格。沈陽故宮中使用的板門飾件較簡單。板門紅漆無雕飾,僅在門軸側角置鐵皮鐵釘釘護,亦無花紋。

門簪

板門上的木雕飾件以門簪為主,建築的等級不同,門簪裝飾手法亦有不同()。從中可以看出,東路及中路的早期建築板門的門簪特點明顯:門簪出挑較長,簪身做蓮花瓣輪廓形狀,端部淺浮雕蓮花式樣,門簪與中檻銜接處做高浮雕如意卷草岔角雲,上做彩繪或金飾。建築等級不同,門簪雕刻精細程度及表麵彩繪做法也不同。建築等級高,門簪雕刻精細,浮雕較深,立體感強,表現生動;表麵彩繪等級高,用金量大。建築等級低,門簪浮雕較淺,立體感弱,更加古樸;表麵彩繪等級相應降低,用金量小或不用。早期建築鳳凰樓板門門簪式樣比較特殊,與西路宮門做法相似,從它的伸出長度、端部紋飾內容及根部做法來看,均不屬於早期做法,應屬於後期維修所做。

a大清門門簪b左右翊門門簪

c鳳凰樓門簪d清寧宮門簪

e永福宮門簪f西所垂花門門簪

後期建築板門門簪裝飾簡單,端部一般不做雕飾或雕飾較淺,所做彩繪圖案多為吉祥文字、卷草圖案等;簪身做簡單的幾何形狀;根部做法,高等級高浮雕覆蓮、連珠及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表麵貼金,低等級不做雕刻,簪身直接與中檻交接。沈陽故宮建築板門門簪分布做法表

板門所在建築門簪端部做法簪身做法門簪與中檻銜接處備注大清門四個門簪,高浮雕八瓣蓮花,居中兩個門簪做一層花瓣,花心較大;兩側二層花瓣,花苞較小。花心及花瓣邊緣貼金,藍色花瓣高浮雕刻成蓮花瓣輪廓形狀,表麵刷紅漆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表麵貼金高等級左右

翊門四個門簪,高浮雕八瓣蓮花,三層花瓣,花心貼金,花瓣藍色退暈高浮雕刻成蓮花瓣輪廓形狀,表麵刷紅漆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表麵藍、綠色退暈鳳凰樓淺浮雕圓壽字,貼金圓形,現狀表麵木色,伸出較短高浮雕覆蓮、連珠及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中後期清寧宮高浮雕八瓣蓮花,二層花瓣,花心及花瓣邊緣貼金,藍色花瓣高浮雕刻成蓮花瓣輪廓形狀,表麵刷紅漆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卷草及如意邊線貼金,紅地藍、綠退暈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高浮雕八瓣蓮花,二層花瓣,花心貼金,藍色白邊花瓣高浮雕刻成蓮花瓣輪廓形狀,表麵刷紅漆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卷草及如意邊線貼金,紅地藍、綠退暈東西所垂花門紅地藍、綠高浮雕卷草六邊形,表麵刷紅漆中後期太廟門淺浮雕圓壽字,藍地貼金圓形,表麵刷紅漆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卷草及如意邊線貼金,紅地藍、綠退暈中後期宮門藍地貼金文字“斯文在茲”方形倒角,表麵刷紅漆高浮雕覆蓮、連珠及圓雕如意岔角雲,內做淺浮雕卷草,表麵貼金中後期二、

隔扇

沈陽故宮建築的門大多采用隔扇,隔扇在隔心、裙板樣式、門的比例以及構造裝飾上都有所區別,主要是因為各建築的功能不同而異,另外沈陽故宮三路建築建造的時期不同,也對此有很大的影響。早期的東路和中路部分建築於清前期建造,而中路的東西所和西路建築則建於清乾隆年間,此時清工部《工程做法》已頒布實行,對建築的設計、施工、工藝都有規定。且乾隆年間建築上開始應用玻璃,這一改革也帶來了門窗隔心式樣的大變革。隔心式樣不再拘泥於欞條間距較小的豆腐塊、斧頭眼、三交六椀菱花等式樣,而發展出步步錦、燈籠錦等欞條間距擴大、花式變化較多的式樣。

隔扇主要由外框、隔扇心、裙板和絛環板幾部分組成。隔扇的種類主要依據建築的功能與級別的不同而變化多樣。其變化主要體現在隔扇心的花式上,因花式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風格;其次,裙板和絛環板的裝飾也有所區別。

a大政殿隔扇門b十王亭隔扇門

c崇政殿隔扇門d頤和殿隔扇門

e協中齋隔扇門f太廟正殿隔扇門

g文溯閣隔扇門

隔心

隔心是安裝在隔扇上部的仔屜,沈陽故宮的隔心花式主要有斧頭眼(斜方格)、三交六椀、燈籠錦等。在中路和東路的早期建築(如大政殿、十王亭、鳳凰樓等)上使用了斧頭眼式隔心。這種隔心簡潔、規矩。例如東路的大政殿六麵全部使用隔扇,隔心為斧頭眼式,使整個建築顯得大方、規整、簡潔。

中路的崇政殿則是沈陽故宮中唯一使用三交六椀菱花隔心的建築,花心貼金。這種隔心雕刻細致、風格華麗,與裙板雕飾、鎦金麵頁等裝飾一同襯托出整個崇政殿的莊嚴、華麗堂皇的建築風格,以顯示皇權的神威;隔心為內外夾紗的雙層做法,內部隔心亦為三交六椀式,這也是等級最高的一種做法。太廟正殿簾架上部橫披陂也采用三交六椀菱花隔心,統做紅漆刷飾,等級較低。

沈陽故宮中路的東西宮和西路的建築均建於清乾隆年間,此部分建築隔扇門的隔心做法都是一色的燈籠錦,直欞間空檔過大處加臥蠶、工字等卡子。窗欞做簡單木雕裝飾,較短的木條窗欞做木雕夔紋,支摘窗的花欞式樣與此統一。在太廟和文溯閣的隔心上采用了直欞碼三箭的做法。

裙板和絛環板

沈陽故宮門扇裙板式樣也很多,根據建築物的等級和隔心的式樣做不同的處理。大政殿門扇裙板裝飾較華麗,為圓框內浮雕金龍,龍頭兩兩相對,龍身裝飾雲紋和海水紋,滿貼金;絛環板為浮雕花式。鳳凰樓的隔扇裙板上也使用了渾金團龍,並有如意紋岔角;絛環板內為浮雕花式。崇政殿和太廟為陽線如意前沿裙板雕飾;文溯閣裙板為白底,方框內為藍綠色圓形卷草紋,絛環板為藍色花式;中路東西所和西路建築裙板雕飾較為多樣,但大都是紅漆陽線做法。

5.1.2.2窗

沈陽故宮的窗按其形式分主要有直欞窗、支摘窗、檻窗和支掛窗幾種,其形式也是與建築的等級和風格相一致的,但卻不是十分嚴格。

a清寧宮的窗b永福宮的窗

c鳳凰樓的窗d保極宮的窗

e繼思齋的窗

窗欞式樣一般與隔心相一致,主要有碼三箭、斧頭眼和燈籠錦等幾種。支摘窗的窗欞都采用了燈籠錦式樣。早期建築在窗欞上糊紙,樣式較單一,欞條間距較窄、分布均勻,而在乾隆年間增建的建築則因玻璃的應用而有了變化,間距也擴大了,有的地方用臥蠶和工字的卡子即可。

碼三箭直欞窗在沈陽故宮主要建築上的應用則又是沈陽故宮的特點之一。作為沈陽故宮家廟的太廟、作為內宮的台上五宮以及作為藏書樓的文溯閣的門窗均采用直欞碼三箭式樣,這也許是受滿族遺風的影響。這種窗在六朝唐宋常采用,而到了明清,因建築習於華麗的緣故,在庫、廚、雜役等房屋上常用。這在北京故宮中也可見,這一點也體現沈陽故宮新舊文化相撞的時代特征。

沈陽故宮的外簷裝修式樣均難以同北京故宮多姿多彩的式樣及種類相比較,這也是受清前門窗貼桐油高麗紙的構造特點所限的結果。同時,也由於東北人及滿人粗獷、豪爽的性格,更青睞於簡潔、樸實的裝飾風格。而清代由於玻璃在建築上的應用,窗欞間距加大,甚至出現了整窗;此外也因受清朝建築日趨精細華麗的影響,裝修品類也空前增多,門窗格子的圖案有幾十種之多,這在北京故宮的宮殿建築以及士大夫、文人、商人甚至平民百姓的民居中都有體現。

北京故宮在外簷裝修上的種類和樣式很多,因建築的性質、等級、使用者的喜好等各不相同,題材寬廣,工藝精美,裝飾趣味和藝術水準很高,體現出天子之尊的華貴富麗。現時沈陽故宮則較之種類少,樣式較簡單樸實,製作強調功用性,而裝飾性較弱。

北京故宮的門有隔扇門、板門、風門、屏門等;窗有檻窗、支摘窗、橫陂窗、什錦窗等。特別是門窗的花紋式樣更是多姿多彩,最高級的隔心有雙交四椀菱花隔心、三交六椀菱花隔心、三交逑紋六椀菱花隔心等,其次還有燈籠框、步步錦、錢紋、萬字、盤腸、萬福萬壽等豐富的隔心式樣。在輔助建築(如側廊、值房)上常用豆腐塊方格式、直欞式、步步錦等簡單的隔心式樣。隔扇裙板式樣也以渾金團龍帶岔角為最高級,其次還有四合如意頭、石榴形夔龍、竹紋花心、五福捧壽等多種式樣。

遼寧省新賓縣肇宅

在這些滿漢民居的門窗中窗欞的樣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有的為簡單的步步錦;有的是各樣的錦式圖案,例如遼寧省新賓縣肇宅的四個窗上橫陂就有三種式樣;有的則組成精美的圖案。在這些圖案中還體現出一些世俗的審美情趣,例如有的把“福”、“祿”、“壽”、“喜”這四個漢字做成小的雕刻物,嵌入窗格間,或浮雕在門、窗之上,表達“吉祥如意”的主題;有的用石榴來寄托“多子多福”,如隔扇門裙板上的石榴形夔龍;在遼寧省新賓縣肇宅的建築門上橫陂窗便可見到飛翔的蝙蝠出現在窗格之間;此外還有體現與神同在的審美情趣,如采用符號式的表達方法,常見所謂的“佛八寶”和“暗八仙”等。蓮花、盤腸、雙魚、扇子、雲板等圖案被普遍應用在東北民居之中。

5.1.3梁架上的木雕裝飾

梁架是一座建築的骨架,它上麵有瓦頂覆蓋,所以隻能從室內和廊下見到。在宮殿、壇廟等一些重要建築裏,梁架下多用天花遮蓋以保持屋內空間的完整,但是在多數建築裏,梁架仍暴露在外,這種露明的作法稱為徹上露明造,木雕在這類建築的梁架上應用得很廣泛。現在,我們分別從梁枋柱本身、各種構件的結合部和挑簷部分三個方麵,分析沈陽故宮建築梁架上的木雕裝飾。

5.1.3.1木雕盤龍柱

中國古建築的柱子在結構上非常重要,承載著整座建築梁架及屋頂的重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木柱子上很少用雕刻裝飾以破壞它的完整性,這從結構力學和視覺上保持了它的完整性。沈陽故宮大政殿前則設有雙龍盤柱,是大政殿乃至沈陽故宮的重要標誌物之一。這兩隻龍都是木料混雕成龍之後加到柱子上去的,並不是在柱身上雕刻出來的,所以並不影響立柱的完整和它的承重作用。這是兩隻木雕升龍,分別與大政殿前的兩根簷柱雕在一起,龍身繞柱盤旋而上,龍頭探出柱外,兩首相對,一顆木雕火焰珠置於兩柱間的額枋之上。兩龍按圓雕做法,與柱身若合若離,立體感被最大限度地強調出來,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滿身貼金,龍爪伸出柱外1

m有餘,蒼勁有力、氣勢撼人。崇政殿內堂陛前的雙柱上,也盤有一對龍雕,造型、用色雖均與此有別,但其動勢更加強烈。沈陽故宮的龍雕充分體現了滿族皇族的內在氣度,給人以華貴、威嚴、凶猛、無敵之勢。

大政殿木雕盤龍柱

大政殿前的盤龍柱雙龍造型生動、氣勢威猛;整個動態豎向展開,龍首居於頂部,密布鱗片的身軀呈90°的折曲,甚有力度感。與明正德、嘉靖年間刊本的木刻《太音大全集》中的一幅龍紋圖在形態與細部紋飾上都極其相似郭廉夫,丁濤,諸葛鎧.中國紋樣辭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38。該木刻紋飾題為“飛龍拿雲式”,飛龍曲軀騰而上行,張牙舞爪,伸四肢分別捕拿四朵行雲,頗見雄姿。明慶陵、永陵、定陵及德陵棱恩殿前月台正麵踏跺中央敷設石雕丹陛,雕飾海水江崖和龍鳳祥雲圖案,龍紋在形態與細部紋飾上也都極其相似。

木刻龍紋永陵棱恩殿丹陛

中國古代龍柱早已有之,按材質分,可分為木雕、泥塑、石雕等。山西晉祠聖母殿的殿前廊柱上,雕有木質盤龍八條,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呂吉等人集資所雕,八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聖母殿是我國現存木雕盤龍柱最早的實例。四川江油雲岩寺飛天藏的八根纏龍柱為南宋淳熙八年(1181)的遺構,也是現存木雕龍柱的較早實例。平武報恩寺華嚴殿轉輪藏周圍的四根金柱各有泥塑盤龍一條,金甲耀眼,勢若騰飛。平武報恩寺自明正統十一年(1446)建成以來,一直保護得較好,未遭人為破壞,從盤龍形態來看,保持了明代風格(如四爪、角分叉不多、龍嘴扁長等)。盤龍石柱的代表作是曲阜孔廟的龍柱()。

可見,沈陽故宮的雙龍盤柱,無論在做法和龍的形態及細部紋飾上,均不是首創,而是沈陽故宮的建造者在借鑒了漢、藏等不同地區的各種做法的基礎上,按照沈陽故宮的使用者的審美要求,重新組合創新,形成目前獨特的做法,從而使其成為沈陽故宮

各時期龍柱

晉祠聖母殿前廊的八條木雕盤龍柱(宋元祐二年1087年雕);?江油雲岩寺飛天藏纏龍柱(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雕);?四川大足飛龕石柱;

曲阜孔廟石雕龍。的主要標誌。生動而有幾分原始,粗獷而有幾分濃烈的藝術風格,是清初沈陽故宮建築藝術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5.1.3.2簷下柱頂木雕裝飾

沈陽故宮早期建築的簷下大木作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做法是不同的,采用建築包括大政殿、崇政殿、大清門、鳳凰樓等,它們的做法來源於藏傳佛教建築。從柱頂到簷椽間共有四層裝飾,做法如下。

底層為大雀替上的長枋,上以彩畫或雕彩結合為主。其中崇政殿簷下大雀替上的長枋上做通長的木雕,木雕做法以浮雕與圓

a大政殿簷下木雕裝飾b崇政殿簷下木雕裝飾

c大清門簷下木雕裝飾d鳳凰樓簷下木雕裝飾

e大政殿室內藻井木雕裝飾f崇政殿堂陛木雕裝飾

雕結合。題材紋飾外側浮雕帶有流雲的二龍戲珠的形式,其特點是龍身上有流雲遮蓋,露出龍頭、龍尾及部分龍身,采用間隔貼金的做法。這樣可以節省材料,是師承元代畫法,盛行於清初至乾隆年間。內側三停劃分,枋心做圓雕蓮花高浮雕卷草,藻頭高浮雕軲轆卷草,雕刻手法細膩,立體感極強,層次分明,外表塗以金色或施以彩繪。大政殿外簷柱頂枋上亦為此種做法。這種雕彩結合的做法,裝飾效果華麗,突出建築的等級,沈陽故宮中也隻有崇政殿與大政殿采用。鳳凰樓及大清門此處做和璽彩畫,不做雕刻,等級次之。

長枋之上為“蓮花枋”,是由藍、綠、紅、金等色的仰蓮串聯組成的裝飾,做法為彩繪加邊線瀝粉貼金。再上是“花牙枋”(或稱疊經),由數十個小木塊按立體的梯形組合而成。最上是如意雲頭的飾板,或雙層挑木。疊經在西藏有凹進和凸出兩種做法。凹進的疊經是在一塊整木上雕鑿而成,而凸出的疊經是將一個個雕好的塊狀“經木”固定到枋上。沈陽故宮疊經多為凹進的做法,隻是沈陽故宮中沒有像藏傳佛教建築常將疊經和蓮瓣沿門框做下來,僅用做水平方向的飾件。這種簷下大木作的形式同時也影響了室內相同部位的構件。在大政殿由四個內柱形成的天花藻井,就有類似的做法;崇政殿的堂陛柱頭上也是同樣的做法。從現狀來看,柱頂的似坐鬥及花牙枋等均是與結構脫離的,在這裏僅起裝飾作用,而在藏式建築中是與結構構造相結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