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雕飾(2 / 3)

藏傳佛教建築的木構梁柱做法,基本的構件為柱、梁、椽,梁柱節點的簡繁程度則要視建築等級而定。主體建築木構件皆施以彩畫,考究者彩畫還與木雕相結合。柱頭刻成坐鬥狀,柱身上部畫出或淺浮雕出卷草紋飾。柱,藏語稱嘎哇。柱頭之上施以雀替二重,以凹凸之暗榫相聯。下層雀替,藏語稱雄通(意為短栱)。上層雀替,略薄於下層,藏語稱雄仁(意為長拱)。

崇政殿簷下木雕裝飾結合部位藏式建築梁柱節點大樣

色拉寺柱頭裝飾

兩重雀替的設置,可以減小木梁淨跨,使木梁所受荷載均勻傳至木柱。雀替之上,擱置木梁,斷麵矩形,在柱頭上方以企口縫相連。木梁,藏語稱東瑪,梁上彩畫采用分段、重複的方法,圖案為佛像、動物、卷草、印刷體藏文或梵文咒語等。梁上有二層小木枋,下層蓮花枋,藏語稱白瑪;蓮花枋上刻出或畫出蓮瓣。上層花牙枋,藏語稱曲夾;花牙枋雕成齒狀,著以鮮豔的色彩。梁枋之上再為二層短木椽,垂直於梁枋布置、逐層挑出;平椽椽頭飾以彩繪。其間有封椽檔空隙的封椽木塊和通長的蓋椽木板。木椽,藏語稱江薪,在兩層短木椽上方交錯搭接。木椽之上鋪望板,再其上便是阿嘎土屋麵層()。

5.1.3.3雀替

雀替是古代建築中常用的一種構件,本身具有結構上的機能,但也極富於裝飾性,往往更偏重於其裝飾性,位於出廊建築的額枋與柱頭交接處,是柱內伸出承托上部的托木,起到減少枋的淨跨並加固構架的作用。雀替自宋代開始出現,僅見於室內,至元代已經有了今天雀替的雛形。元代雀替最大的特點,就是出現了托頭部分為卷頭的形式。到了明代,前部托頭已經變成了螞蚱頭形,但蟬肚曲線的變化還不太明顯。明中期,托頭下垂開始變長,至清中期前下垂部分約占雀替全長的三分之一強,清定製雀替長度占間寬的五分之一。從比較中可以看出,各時代的雀替細部上的微妙變化,形成了時代的特點和差異。而自明代開始把雀替做成許多圓形的曲線輪廓,中間施以卷草紋,給建築立麵外觀平添了幾分美感。

沈陽故宮建築雀替分布在主要的建築上,多做雕刻彩飾。按做法分有如下幾種:大雀替、雀替、騎馬雀替、小雀替。

大雀替

“為了保持木柱本身的穩定和減少梁、枋與柱交接處的剪力,相對地縮短梁枋的淨跨長度,柱頭常常加替木,通稱這類替木為大雀替,由整塊木料做成,……跨度較大的常在替木下再加托梁。”早期的大清門、崇政殿建築上采納了藏族佛教建築大雀替的做法(、),柱子沒有直通到頂,而是以雕成“元寶”狀的柱頭承托一個由整木雕鑿而成的橫木——其作用相當於漢族的雀替,但它的做法和位置卻不同了,它更接近於藏廟建築中的“秀”和“弓木”(藏語)。“弓木”為一弓形橫木,置於柱頭“元寶”之上。在弓木上麵為另一藏語稱為“秀”的橫木。秀與弓木間以榫卯相連,共同承托挑簷枋傳下來的荷重。不同的是,這裏的大雀替在構造上是將“秀”和“弓木”結合在一起的構件,而未用兩塊分開的木料。在兩個柱上的雀替之間以一個在剖麵上尺度略窄於上麵挑簷枋的橫枋相連,既使雀替得到了固定,又分擔了挑簷枋所承受的彎矩。這也是藏族建築的常用做法。

藏傳佛教建築的木柱柱頂刻成坐鬥狀,其上的雀替為整個梁柱節點的重點裝飾部位,常用彩畫與木雕相結合的方法,其圖案為卷草、雲紋、火焰紋、寶珠、佛像、動物等。簡言之,梁柱節點既為結構關鍵點,又是木構裝飾的重點,使結構和裝飾有機地統一

崇政殿大雀替大清門大雀替

崇政殿大雀替大清門大雀替起來,形成和諧的整體()。崇政殿大雀替寬厚,輪廓為曲線形式,立麵做細邊淺浮雕卷草紋飾,卷草紋飾繁密,卷草枝葉很細,中央有猙獰的獸麵裝飾,表麵紅地卷草做青綠彩繪。大清門雀替雕刻相對於崇政殿較簡單,輪廓曲線為禪肚形,立麵淺浮雕大邊,內部如意頭紋飾,紋飾舒朗有致;表麵紅地青綠彩畫如意頭。

布達拉宮柱頭裝飾

雀替

沈陽故宮後期建築采用了漢族所通用的做法,以柱直接支撐梁架,替木分別置於柱的兩側,兩替木並非由一塊整料雕鑿而成。

按雕刻及構圖手法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無邊框,邊緣為浮雕卷草,整體風格古樸自然。用於清寧宮、左右翊門、西所七間房、太廟正殿、太廟門等建築;雀替上栱子應用於重要建築上,而次要建築不設栱子。太廟正殿的雀替別具特色,立麵兩層,結構複雜,加上藍綠色彩的點綴及色彩調換使用的手法,產生了層次多變的視覺效果。雀替用卷草圖案,無邊框,規格精巧,具有清早期雀替的特點。從卷草圖案的走向乃至簡練色彩的搭配,顯得格外質樸清新。如此珍貴的清早、中期雀替裝飾,在宮殿建築中是不多見的。雀替的功能是用於枋下以加固承托的構件。明清的雀替一般用於柱子與額枋的交角,也用於鬥栱分件的端頭(如分隔上下枋的隔架料)及部分雀替的下沿(肚部),做成曲線形,並往往在垂直於構件本身之處加以三幅雲頭、麻葉頭等裝飾。當然雀替除加固結構的功能外,又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它起到了柱口與額枋在色彩上的過渡,特別是對建築的立麵的裝飾不僅僅是色彩,在建築美學、造型等諸多方麵都給人以美感。

有邊框的雀替分布範圍:中路鳳凰樓、台上五宮中除清寧宮外的其餘四宮、東西配殿、東所頤和殿、敬典閣、西所迪光殿、崇謨閣、西路碑亭等建築。做法與清代官式雀替相同,雀替長占1/4麵闊,立麵邊緣做邊框,邊框內浮雕卷草,表麵彩繪或貼金。

a清寧宮雀替

b左右翊門雀替c七間房雀替

d太廟正殿雀替e太廟門雀替

a清寧宮雀替b永福宮雀替

c東西配殿雀替d頤和殿雀替

e崇謨閣雀替f碑亭雀替

文德坊、武功坊兩座牌坊的雀替式樣非清式牌坊通用的龍門雀替。雀替邊緣做禪肚紋,這種做法多見於元、明時期及藏傳佛教建築。雀替表麵浮雕金龍及卷草紋,龍尾做魚尾。我們常見的龍,尾巴為蛇形。

文德坊龍門雀替大政殿小雀替

小雀替

大政殿外簷簷下雀替短小,約占明間麵闊的1/6,雀替上無栱子。雀替做深浮雕卷草紋,表麵青綠彩繪。北京故宮太和殿後金柱所用雀替亦屬此類。

東路十王亭簷下雀替式樣獨特,不設栱子,栱子部位的長短、形狀均與雀替長向完全對稱,淺浮雕如意卷草紋,表麵青綠香紫四色退暈彩畫。雀替的長短約占明間麵闊的1/6。

十王亭小雀替

5.1.3.4龍形抱頭梁

崇政殿、大清門和清寧宮等早期建築的簷下,還有兩件沈陽故宮特有的飾物。一是位於抱頭梁處的龍飾。崇政殿與大清門簷下,承擔結構作用的抱頭梁被雕成龍狀,裝飾與構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龍頭從簷柱上探出,龍身橫穿廊下,將簷柱與金柱連接起來,龍尾伸進室內。前後簷下各有簷柱六根、龍雕六條,六龍分成三組,兩兩相對,中間額枋上懸一火焰珠,龍頭和雙爪伸出柱外,作攫珠狀,張牙舞爪,呼風攜雲,其造型與大政殿、崇政殿的盤柱龍相協調。台上五宮及東西配殿的簷下構造不同於崇政殿與大清門,采用漢族的檁、墊、枋的做法。但是抱頭梁在柱頭部位的出挑處飾有木雕龍頭,龍頭兩側木雕卷草裝飾,龍頭造型與崇政殿與大清門抱頭梁龍頭相似。

為區分不同建築等級,各個建築對龍形抱頭梁的使用又有不同。崇政殿等級最高,簷下所有抱頭梁整根圓雕為龍形,並配有木雕龍爪;大清門作為皇宮的大門,等級稍遜,僅在明間兩側做整根圓雕為龍形抱頭梁,其他抱頭梁做木雕龍頭,廊下為矩形抱頭梁,上施和璽彩畫;台上五宮及東西配宮則在抱頭梁梁頭做木雕龍頭裝飾。

a大清門龍形抱頭梁

b崇政殿龍形抱頭梁c清寧宮抱頭梁龍頭

d永福宮抱頭梁龍頭

5.1.3.5獸麵

另一件飾物是在大政殿、崇政殿、大清門等主要建築簷柱(也包括室內)柱頭上的獸麵雕飾。它是由木板雕成再裝到柱頂,不起結構作用純為裝飾件。獸麵環眼圓瞪,寬鼻獅口,頭頂一對卷曲犄角,背襯鏤空卷雲圖案,獸頭兩側各有一隻下垂的手形雕飾。這種獸麵形式的裝飾在沈陽故宮中不僅僅以木雕的形式出現在建築簷下,同時以磚石雕刻及琉璃的形式在故宮早期建築的不同位置出現:大政殿寶頂琉璃飾件、崇政殿琉璃墀頭及欄杆地袱上。另外,沈陽故宮昭陵大紅門上也有一個相類似的琉璃獸麵裝飾,其造型更接近於牛頭。

這種做法來源於藏傳佛教建築。藏傳佛教建築雀替的中心部位多飾有卷草、雲紋、火焰紋、寶珠、佛像、動物、獸麵等圖案,除用色彩繪畫裝飾外,重要建築上還會用木工在雀替上精工雕鑿,而不是另做附加的純裝飾。雕造的方法多為“江木擦”(淺浮雕或淺鏤)和“布爾擦”(浮雕或陽文鏨花)。獸麵多做牛頭(牛角)或麒麟頭像(兩隻分叉的鹿角),體現了藏族人的圖騰崇拜及藏傳佛教的宗教崇拜。沈陽故宮建築在借鑒藏傳佛教獸麵的做法的同時,又按自己的喜好對其加以變形,使其符合本民族的審美和心理需求。獸麵紋由藏傳佛教到沈陽故宮,已經失去了其本來的宗教和圖騰崇拜的意義,被賦予了滿族人自身的新的思想內涵。

具體論述詳見第2章。

5.1.3.6木牌坊

位於故宮外側的文德坊、武功坊是故宮前庭與外部空間的界定物,是皇宮門前的明顯標誌,也是進入故宮內部的門戶()。

這兩座牌坊建於崇德二年(1637),結構為木結構琉璃瓦頂四柱三樓式牌坊。牌坊裝飾精美,主要集中在屋頂和簷下:屋頂為

文德坊

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簷下內外各四組鬥栱承托,其下德枋、瓜柱、雀替、花板等部位裝飾以浮雕為主,輔以彩畫。雕刻內容為翔龍飛鳳、海水流雲、瑞樹奇花等,貼金敷彩、豔麗祥和,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特色,在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額枋之間的精美木雕,明樓上下枋兩麵都浮雕雲龍戲珠,兩枋之間鑲心板三塊,中為枋額,分別以滿、蒙、漢三體文字陽刻“文德坊”、“武功坊”,兩側欄板心為海棠式開光,內各飾金龍一。次樓浮雕除與明間近似的龍紋外,更有麒麟、鳳鳥、蓮荷等瑞獸奇花,襯以鮮紅底色,對比明豔、寓意吉祥,形態較明樓更為生動。這些木雕的風格和題材與崇政殿、大清門五彩琉璃構件所飾頗為相近,又帶有藏式木雕的某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見。

後院亭子上的懸魚除了上麵所說的建築門窗及構架上的木雕以外,還有一些部位也是有木雕裝飾的,例如屋頂上的懸魚、惹草,屋簷下掛的匾額等。

懸魚是在歇山和懸山式建築屋頂的山麵上博風板中央的一個構件,它釘在兩邊博風板的中央接縫處,以遮擋縫隙,加強博風板的整體強度。這長形的木板被做成魚狀懸掛在山花中間,故稱為懸魚,成了山麵上的一種裝飾。惹草也是釘在博風板接頭處的裝飾,體形比懸魚小,因為博風板接頭都選在有檁子的地方,所以惹草在博風板上呈均勻布置,這兩種裝飾在宋《營造法式》裏都有較詳細的做法規定。我們從多數實例中看到,這種裝飾到了各地工匠手裏,早已超出懸魚的形象而創造出許許多多其他的新鮮式樣了。沈陽故宮後院亭子的山麵是一雙蝙蝠,頭朝下嘴裏銜著一隻垂懸的花籃。這些懸魚多用整塊木板雕成,釘在博風的中央。

崇政殿門匾

門匾是懸掛在大門或者建築主要入口上方的招牌,上麵書寫著這組建築群或者這座殿堂的名稱,相當於門牌。在世界各地的古建築中,像中國這樣門上懸掛著大牌還是少見的,這可能與中國一直將文字作為一種書法藝術有關。文字既然是一門藝術,那麼用文字書寫的名稱也應該是一種藝術了,於是,著名的建築都要請名人或者書法家來題寫門牌,這種題名的木牌自然也被當做藝術品加以裝飾美化並掛在建築的顯要處成為門匾。在沈陽故宮建築中,從主要殿堂到亭台樓閣,連院門、通道都掛有門匾。也許為了嚴格製度,門匾絕大多數都統一式樣,連色彩都是劃一的。長方形的木牌,牌麵上用滿文、蒙古文和漢文三種文字題寫,四邊有斜出牌麵的牌帶,牌麵為藍色的底金色的字,牌帶紅色,外周有金色邊線。主要殿堂的牌帶上有木雕的龍做裝飾,雕龍的多少代表著這座建築地位的高低,所以木雕在這裏成了顯示等級的手段。

5.2磚、石雕刻

5.2.1概述

長期以來,磚石一直是中華建築藝術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在中國,幾乎沒有一種建築部件未經仔細的設計和處理,也沒有一種構件不能作為獨立的裝飾對象,其中磚石是最普通、最廣泛的裝飾部件。在傳統木結構建築中,磚、石材的使用一直處於較次要的地位,主要用於建築上要求耐磨、抗撞、抗腐蝕的部位。裝飾形態主要是雕刻。

用於建築裝飾的磚、石雕技法最早使用的是簡單的線刻和隱刻。南北朝時期受佛教藝術的影響,石雕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宋《營造法式》總結了磚、石雕的四種類型:剔地起突、壓地隱起、減地平極、素平。剔地起突屬高浮雕,裝飾主題從建築構件表麵凸起,地層層凹下,層次較多,趨向立體化。壓地隱起係淺浮雕,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地”大體在一個平麵上,各部位高點不超過裝飾麵的輪廓線。減地平極也稱浮雕,是隱刻的進一步發展,為突出雕刻圖案將圖案以外的空地部分薄薄打剝一層,再於圖案部分施線刻。素平就是陰紋線刻。明清的石雕工藝仍保持原來的幾種,這幾種工藝經常配合使用。

不同的工藝使石雕表現出不同的裝飾效果。剔地起突是石雕最複雜的一種,體積感強。很強的陰影效果使雕刻形象的主題表達明確,豐富的層次使形象表現生動自然,雕工細致使石雕顯得精致而華麗。壓地隱起的表現力也很豐富,花紋圖案的表現既可豐滿渾厚又可纖巧玲瓏。減地平極和素平則不以雕刻的體積取勝,而以輪廓的清晰、線條的優美見長。雕刻的麵和地的不同處理形成了微小的光影變化和質感差異,豐富了單調無味的、光光的石麵的肌理構成。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石雕藝術至明清時有了很大的發展。沈陽故宮建築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表現在石雕方麵,既有明代石雕特征的質樸簡練,又具有清代的精雕細琢,傾向繁複。有以寫實見長,追求奔放灑脫;有以寫意取勝,體現飄逸流暢。同時,這裏的石雕藝術也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南方雕刻的清秀相比,它更注重北方的富麗堂皇。

5.2.2沈陽故宮的磚、石雕刻

磚、石雕刻是建築物特定部位的裝飾品,通過不同部位和不同內容的雕刻之間的配置、組合和呼應,構成統一而完美的藝術形象。下麵按磚、石料部件的部位來分析沈陽故宮建築上的雕刻裝飾。

5.2.2.1柱礎

西方古建築看柱頭,中國古建築看柱礎,因為柱礎在下,更便於觀賞。柱礎的功能是抬高柱子,防止雨水與潮氣對柱子木材的侵蝕,保持木柱的幹燥,大大延長了其使用壽命。柱礎上的雕飾多集中在覆盆上,從結構力學來看,這一層覆盆並非必要,但從石柱礎的造型來看,覆盆恰恰是由立柱到方形柱礎石的一個過渡,使之在視覺上可以不感到生硬和突然。尤其是那一薄層盆唇,是覆盆與柱子之間的又一小過渡,使它的造型更顯得細致與完美。值得注意的是,柱礎石上的雕飾恰恰多集中在這一層覆盆上,這是因為覆盆所處位置最適於人觀賞。

宋以前,柱礎多喜做雕刻;明清時期,柱礎圖案崇尚簡樸,即使宮殿建築亦多不施雕飾。沈陽故宮建築柱礎亦未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僅在早期重要建築的柱礎上做雕刻,而乾隆時期後建的建築及早期不重要的建築僅做素平處理,不做雕飾。沈陽故宮建築柱礎按雕刻的繁簡程度及樣式(),可分為三種:

沈陽故宮建築柱礎調查表

紋樣做法應用建築寶裝蓮

花柱礎連珠、寶裝蓮華覆蓮(蓮瓣上刻如意紋)崇政殿、清寧宮蓮花

柱礎覆蓮大政殿、大清門、左右翊門、鳳凰樓、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無雕飾

柱礎覆盆、無雕刻十王亭、奏樂亭、飛龍閣、翔鳳閣、日華樓、霞綺樓、師善齋、協中齋、東西配殿、東西所垂花門、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東西值房、垂花門、迪光殿、迪光殿配殿、迪光殿後廊、保極宮、繼思齋、繼思齋前廊、崇謨閣、七間房、太廟門、太廟正殿、太廟配殿、扮戲房、戲台、嘉蔭堂、轉角房、宮門、文溯閣、碑亭、仰熙齋、仰熙齋前廊a寶裝蓮花柱礎——崇政殿寶裝蓮花柱礎

(清式所謂八大滿者,又稱巴達馬)柱礎覆盆部位高浮雕覆蓮,每瓣蓮花之上又做淺浮雕隱起兩小瓣;盆唇部位做高浮雕連珠紋,雕刻精美,極具裝飾性。用於中路崇政殿及清寧宮,是沈陽故宮中等級最高的柱礎形式。為了突出這兩幢建築的重要性,簷下柱礎使用了方形,而其他部位則使用了圓形(a、b)。

b寶裝蓮花柱礎——清寧宮c覆蓮柱礎——大政殿

d覆蓮柱礎——大清門e覆蓮柱礎——永福宮

覆蓮柱礎

柱礎覆盆部位高浮雕覆蓮,盆唇部位做高浮雕連珠紋。柱礎上的連珠和俯蓮雕琢質樸、簡練,表現出明清之際雕刻的藝術風格與特點。用於東路主體建築大政殿、中路大清門、鳳凰樓及台上五宮的其他四宮。在沈陽故宮柱礎中屬中等做法(c、d、e)。

無雕飾柱礎

表麵磨平不做雕飾。這種柱礎在沈陽故宮中分布最為普遍,乾隆時期後建的建築及早期不重要的建築均采用此種柱礎,體現其時代特色(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