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琉璃、瓦飾(1 / 3)

6.1概述

瓦是建築上必不可少的構件,普通建築使用的是灰磚瓦,它由黏土做成坯,成型後經高溫燒製而成,有平瓦、小青瓦、筒瓦之分。各式瓦中規格最高的要數琉璃瓦,這種瓦是在陶質的坯胎表麵澆上一層薄而細密的有光澤的彩釉而成,分筒瓦、板瓦、脊瓦、簷頭筒瓦、頂端下垂部位的筒瓦頭等幾種。它耐高溫,防風雨侵蝕,經久不退色澤。各種琉璃瓦能使建築物更加絢麗多彩,但是它並非平民百姓所能使用,不同的琉璃瓦、不同的色彩都有嚴格的使用範圍。

我國古代把玻璃質的物品和釉陶類的物品統稱為“琉璃”。公元前10世紀我國製造琉璃的工藝即已出現。商周時出現將琉璃工藝用於製陶,即以氧化鉛為主配合別的礦物原料製成釉藥塗刷於陶胎表麵,經素燒、釉燒而得到顏色鮮豔、光彩奪目的釉陶類琉璃製品。將琉璃技術用於源於製陶技術的磚瓦,即為琉璃磚瓦。

琉璃磚瓦具有與普通磚瓦相似的裝飾形態。如模壓花紋,製成琉璃花磚、花瓦、掛落;不同顏色的琉璃磚,可貼麵組砌拚貼成圖案成大型壁畫作裝飾;不同顏色琉璃瓦有屋麵的剪邊或聚錦做法,還可製作雕塑形的裝飾構件如琉璃的吻獸、走獸、仙人等。

與普通磚瓦相比,琉璃磚瓦在工藝上的區別是經過釉燒。釉料裏添加的不同礦物質使琉璃可以有黑、白、黃、紫、紅、青、綠、藍等顏色。一件琉璃製品還可采用不同色彩的釉料,如同繪畫一樣,極具色彩裝飾效果。琉璃製品不但色澤鮮豔,而且釉陶的光澤也使琉璃顯得光彩奪目、與眾不同。

琉璃不但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建築的外觀形態。因此,在封建社會被統治階級擅為專有。

6.2沈陽故宮建築的琉璃、瓦飾

沈陽故宮是後金政權使用琉璃瓦材料的第二個宮殿。除了遼陽東京城八角殿遺址中發現過黃綠兩色琉璃瓦外,赫城、界藩城、薩爾滸城的宮室建築都是青磚房,甚至是草房。在當時戰亂和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時候,能夠使用琉璃瓦和侯振舉歸服努爾哈赤有關。承造盛京皇宮陵寢、燒造琉璃磚瓦的業績是與侯氏分不開的。侯振舉祖先原籍山西,漢人,世代為官。其祖時虎公遷居遼東為明屬東寧衛都指揮使,授鏢騎將軍職。大清創業後,侯家居海州析木鎮,創辦缸窯。從侯振舉始歸附努爾哈赤,並隨之“興師吊伐”奪取遼東後,在遼陽興建東京城及“八角金殿”時,因需龍磚彩瓦,便命已掌握燒窯工藝的侯振舉管理,授千總職,將原營缸窯改為琉璃廠,成為皇家的官窯。後賜封侯氏家族世襲提督統轄十二廠幹總以及眾壯丁差務,隸海州析木城正黃旗,為正三旗包衣,直到清末世襲了多少代。位於海城縣缸窯嶺的黃瓦窯是原籍晉地的侯振舉經營的皇家官窯,他及其子孫為遼陽東城八角殿和沈陽故宮提了優質的琉璃瓦。

6.2.1灰磚瓦

沈陽故宮40%的屋麵使用灰磚瓦,分布在次要建築物上,如東路的十王亭和鑾駕庫,中路的四樓、二閣、二齋,西路的嘉蔭堂和戲台。而中期建造的東西所,即使是地位較低的值房,也沒有采用筒瓦屋麵。從分布上來看,筒瓦屋麵在早期建築中較多采用,尤其是東路,除大政殿和奏樂亭(乾隆時期加建)外,基本上都采用了筒瓦屋麵。作為宮殿建築,這樣處理基於兩種原因:一是當時記載,興建沈陽故宮東路時無論是國力還是當時所能準備的材料,都不能完全滿足營建活動的需要,降低建築物的裝飾等級就不足為奇了;二是為了烘托主體建築的地位和氣勢,把次要建築做成青色筒瓦屋麵可以使黃琉璃瓦綠剪邊的主體建築更顯得金碧輝煌。

大政殿屋頂6.2.2琉璃瓦屋麵

沈陽故宮建築中主要建築均使用琉璃瓦屋麵。由於有了山西燒窯世家侯振舉在海城黃瓦窯的經營,沈陽故宮建築得以大量采用琉璃瓦。但沈陽故宮的琉璃瓦屋麵卻不同於北京故宮的琉璃瓦屋麵,它的特點也體現了滿族與漢族建築的不同之處。

黃琉璃綠剪邊

沈陽故宮絕大部分的琉璃瓦屋麵是黃琉璃綠剪邊(、)。這種剪邊做法是在屋頂周圈用綠琉璃鑲邊,中間鋪黃琉璃瓦。在清代規定,親王、貝勒、郡王隻能用綠色琉璃或綠剪邊,隻有皇宮和廟宇才能用黃色琉璃瓦或黃剪邊。這種做法在關內宮殿建築中是少見的,屬於地方做法。

迪光殿屋頂

滿堂黃

沈陽故宮中絕大部分的琉璃瓦屋麵是黃琉璃瓦綠剪邊,隻有乾隆年間加建的太廟群及西路碑亭采用了滿堂黃琉璃瓦。太廟組群共有六個建築物:正殿、東西兩個配殿、耳房和大門。太廟是清皇室的家廟,是奉祀祖先之所。而滿族先祖的祭祀本是家祭和堂祭,所以這完全是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所致。作為祭奠皇帝先祖的家廟,它的地位是很高的。但由於用地的限製,無法建造體量較大的建築群,除了在屋頂形式上采用較高等級的歇太廟正殿屋頂

文溯閣屋頂

山頂外,在琉璃顏色上也給予區別,使用等級更高的黃琉璃來提高太廟的等級。

黑琉璃綠剪邊

文溯閣的琉璃瓦屋麵又不同於前兩種。作為藏書之地,防火是很重要的一項功能要求。故采用了色澤凝重清雅的黑琉璃瓦綠剪邊琉璃的冷色調作為裝飾的主色。其琉璃色彩做法與北京的文淵閣、寧波天一閣相同。

6.2.3琉璃裝飾

琉璃脊飾

脊飾在琉璃藝術作品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它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體,是古建築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著時代的氣息、審美的情趣及工藝水平。沈陽故宮建築琉璃構件的應用部位主要是屋頂、牆簷、墀頭上,琉璃飾物包括屋脊上的仙人走獸、螭吻等。

沈陽故宮的琉璃脊飾,有龍尾高卷的正吻、昂頭瞪目的垂獸、穿梭於雲海之中的神龍、展翅飛舞的鳳凰、盛開之牡丹的脊筒和

崇政殿山牆琉璃裝飾

崇政殿琉璃脊飾二

清寧宮山牆琉璃裝飾

清寧宮琉璃脊飾二

博風等建築構件。

崇政殿正脊、垂脊、博風等構件(、)以黃色為地,上麵的行龍、寶珠、瑞草等浮雕紋飾用綠色或藍色,對比鮮明,主體圖案醒目。山尖加飾的琉璃懸魚也用黃加綠、藍色,上部圓形,內浮雕螭龍,下為如意狀花飾,使灰色的山麵增添了鮮豔祥和的氣息。台上五宮正脊、螭吻、戧脊、垂獸等琉璃構件(、)同崇政殿風格相近,但具體紋飾略有區別。如正脊不僅有行龍寶珠,還有鳳凰、寶相花等圖案;垂脊除清寧宮飾龍紋,其他四宮均與正脊相同,戧脊琉璃方磚都做含苞待放的荷花浮雕,懸魚也以花卉為主圖。雖然琉璃件的顏色仍是以黃綠相配為主,但和前朝殿闕相比,諸宮更多幾分生活氣息。從外觀整體麵貌上來看,這裏要比前朝殿宇簡單樸素得多。

另外西路文溯閣各條屋脊的雕刻裝飾也與五行之說有關。文溯閣琉璃脊飾

由於每條脊部都位於建築的最上方,因而文溯閣的各條屋脊都采用了海水流雲的琉璃雕刻構件,包括正脊兩側的吻獸及戧脊前的套獸等古建常用的獸狀構件裝飾也都被雲頭狀的琉璃構件所代替,用以象征水從天降,居高臨下,以水壓火。

琉璃正吻

正吻,也叫鴟尾,原本是正脊、垂脊的交叉節點,由於所處地位的顯要,把它做成鴟尾的形象,而且揉進了“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的神話傳說,寄托著“厭火祥”的深切意願。後來鴟尾逐漸演變為鴟吻,最後定為龍吻。這個龍吻同樣蘊涵著龍能降雨、消災的寓意,即使龍吻背上的劍把那樣小小的配件也被賦予一定的內涵,被說成是為了防止脊龍的逃遁而特地用劍把插入龍身把它鎮住。

正吻的演變曆程及各時代正吻的風格特征:古代建築正脊兩端的正吻,是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在建築屋頂安裝飾件,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裝飾物。到了漢代,重要建築物的正脊上,多用一種形似鳳凰的飾件來裝綴,從漢代的畫像磚上,可以看到鳳凰飾件的基本形狀。鳳凰飾件流行了數百年,大約在東漢末年,開始向另一種形態——鴟尾演變。宋《營造法式》轉引《漢紀》載“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於屋,以厭火祥”。《漢紀》是東漢苟悅所撰,成書於建安五年(200),所以說東漢末年出現了鴟尾是可信的。鴟尾的形狀,呈半月形,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當時用鴟尾代替鳳凰是取其能鎮滅火災的意思。鴟尾是大吻的前身,這種飾件一直被沿用了500餘年,兩晉、南北朝直到晚唐都普遍使用鴟尾,在數百年間,鴟尾的形狀也有了不少變化。盛唐時期,建築業發展迅速,鴟尾形象單調,已不符合建築藝術美的要求,於是被改造成了鴟吻。在鴟尾的前端與正脊的相交處,變為張口吞住正脊,所以叫鴟吻。《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木發屋,毀端門鴟吻,都城門等及寺、觀鴟吻落者殆半”。這說明盛唐時長安城的宮殿寺院都普遍使用鴟吻了,但在京師以外,還有沿用鴟尾的。鴟尾從盛唐興起,不斷被後人美化,晚唐、五代、遼、宋都使用它,但造型越來越複雜,藝術性也越來越高。正由於對鴟吻外形美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鴟吻發展到遼金時代就有點不適應形式了。金代開始出現外形魚龍相間的雛形龍吻,明代則進一步改進,把鴟吻變成了龍吻,即大吻表麵飾龍紋。至此龍吻一直被沿用到清末,成為一種形象生動華麗、燒製精細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