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屋頂的琉璃瓦飾頗具特色。在這些不同凡響的脊獸、仙人、走獸、勾頭、瓦當、達人、寶刹之中,最有特點的當數體量巨大、體態優美、構思巧妙的螭鳳琉璃正吻。每個正吻由一螭首與一鳳頭相背組合成一體。正脊兩端的兩個螭首相對張口結舌,共同叼住正脊,背獸被塑成鳳頭朝外眺望。一螭一鳳二者巧妙合一,粗長的尾翼高高卷成環狀,很難分辨是螭身還是鳳尾,又似展開的鳳翅。龍鳳呈祥,陰陽相融,造型雄壯而吉順。更為錦上添花之處,是在一般正吻的劍把部位,塑造了一隻疊於雲卷造型琉璃件之上的風火輪。在正脊兩端對稱的正吻上,兩個風火輪的中心分別鏤空雕飾著“日”、“月”二字。它不僅在構圖上為整個正吻造型起著重要的均衡作用,而且具有深刻的內在寓意。它象征著皇帝權勢恢宏如宇,手托日月,一統天下;它又象征著滿人信誓旦旦,拆散“明”廷,搗毀明權,入主中原的決心。這種特殊造型的正吻,作為滿人自勵的標誌,被大量地用在沈陽故宮的屋頂之上,也被廣泛地用於新賓和沈陽的皇陵建築之中。早期建築的正吻是黃綠夾雜,晚期建築正吻都是黃色()。這些微妙的變化,反映早期滿族文化用色鮮豔、紛繁、大膽、奔放。
正吻——崇政殿正吻——大清門
正吻——迪光殿正吻——太廟
到了乾隆年間,建造的太廟上的正吻不僅顏色變化,而且造型也有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
1)?龍的張口高度,早期建築龍吻張口小,後期建築的張口大,往往能咬住蓋脊瓦、正通脊、群色條三部分。
2)?早期的龍吻的上唇向上卷起,後期太廟龍吻上唇卷起不明顯。
3)?劍把,前者是風火輪鏤空雕飾著“日”、“月”二字,後者是魚鱗紋。
4)?前者顏色為五彩,後者顏色為黃色。
縱觀地域和曆史,沈陽故宮屋頂的琉璃正吻也並非某一個人所獨創,僅僅是曆史發展到明朝後期所出現的一個構件,是和當時大的曆史環境相融合的。沈陽故宮的正吻也是滿族人在借鑒不同地區做法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意誌建造的。類似的造型如北京北海公園明代建築上的正吻,除了劍把不同之外,其餘部分在造型及做法上都十分相近。從地域上看沈陽故宮的正吻當來源於中原,南方的正吻過於誇張,而北方的過於沉穩,中原的正吻介於二者之間,這又是山西琉璃匠人侯振舉燒造沈陽故宮琉璃的又一有力的證據。
垂獸、戧獸和合角吻
a崇政殿垂獸
垂獸位於垂脊的中部,跑獸之後,是垂脊由高變低的過渡構件。沈陽故宮尖山式硬山琉璃瓦屋麵建築的垂獸造型從早期的崇政殿到後期的崇謨閣、太廟,再到清式做法,有一個很明顯的演變過程()。首先是獸嘴,獸的上唇由明顯的明朝印記即長且向上端卷曲,逐漸過渡到清式的上唇短且平直。其次脖子逐漸縮短,標誌明朝琉璃印記的魚鱗逐漸消失。再次獸角由早期的類似羊角向後卷曲逐漸過渡到清式的鹿角向前張;發短且朝前上發展為清式的朝後稍上;火焰為開始一股繼而分為三股發展為清式的一股,且由開始的橫穿龍發展到清式的和龍發平行;胡須則是由早期的有且飄動性不強到後期取消;脖子逐漸變短;麵目表情逐漸變祥和(早期垂獸嘴大張、瞪眼,口中無卷毛,清式則閉嘴、口中有卷毛);早期垂獸的顏色為五彩琉璃,清式為黃色。
b崇謨閣垂獸c太廟垂獸
a鳳凰樓戧獸圍脊四周的每個合角吻(在沈陽故宮內圍脊四周均為合角吻,獸口均朝內,故無合角獸)由一個螭首與一鳳尾組合成一體。鳳凰樓的合角吻明顯口大張,眼圓瞪,犄角樹立;後期的則眼睛稍閉,犄角後擺貼於腦袋上,模樣稍微祥和。和清式做法還有一明顯的區別,合角吻無劍把,體積較清式誇張,顏色都是黃色。
三個時期戧獸的變化也基本體現戧獸從明朝到清朝的變化規律。
1)?顏色:早期建築上的戧獸為五彩琉璃燒製,有很明顯的孔雀藍,到後期則為通體黃色。2)?獸角逐漸倒下。3)
獸嘴合上;早期的戧獸有明顯的胡須,後期胡須消失,卻加了早期戧獸沒有的嘴毛。4)?早期戧獸所具有的火焰到後期消失,到乾隆時期建造的太廟上的戧獸甚至出現了龍爪。
b迪光殿戧獸c太廟戧獸
這些造型的改變,從技術上講它是琉璃構件發展的趨勢,是明後期向清中期發展的一個剪影;從意識形態上也反映了漢文化被滿族人全麵吸收的一個過程。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後金與明朝長期開戰,滿族對漢族文化的吸收、借鑒較少;反映在裝飾上,則滿族自身的特點濃厚,對蒙古及藏傳佛教建築裝飾的吸取較多。乾隆時期已完全接受了漢文化,琉璃的裝飾風格,在尊重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已經與關內同時期的同類建築基本相同了。
仙人走獸
仙人走獸分布在垂脊或戧脊的端部。明、清宮殿建築屋脊上的走獸比較固定,據《大清會典》中記載,這十個仙人立獸中排在最前麵的是騎龍仙人,其後順序為鳳、獅子、獬豸、天馬、海馬、狻猊、鬥牛、狎魚、行什。根據建築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高低,尊者最多可擺放九個。沈陽故宮建築包括崇政殿、大政殿在內,垂脊上擺放的走獸最多者不超過五個。沈陽故宮中近年來的維修往往按照清式的走獸去排列,從造型和色彩上都和原有的構件相差很大。
早期建築垂脊上的仙人走獸與漢族做法也有所不同:在顏色上,琉璃飾件多用黃、綠兩色;在數量上,仙人之後的走獸個數采用了單數,在次要建築(如十王亭、台上四廂房宮室等)屋頂僅用走獸而無仙人;在造型上,出現了狗、羊等動物,可能與滿人長期的狩獵生活有關。下麵從造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動物,並和清式類似種類相比較。龍:沈陽故宮的龍顏色為孔雀綠和黃色、龍發占比例小、頭昂起、無須、無火焰、有口毛、上唇向上卷起明顯。清式龍顏色黃色、龍發占比例大、頭不抬起,眼睛略顯平
a?清式的龍和沈陽故宮龍的比較
b清式的獅子和沈陽故宮獅子的比較c清式的天馬和沈陽故宮馬的比較視、有明顯胡須、有火焰、有口毛、上唇向上卷起不明顯。鳳:沈陽故宮中的鳳和清式相同。獅子:沈陽故宮的獅子顏色為孔雀綠和黃色、毛發占比例小、頭昂起、有須、無火焰、有口毛。清式獅子顏色黃色、毛發占比例大、眼睛略顯平視、有明顯胡須、有火焰、有口毛。馬:沈陽故宮的馬沒有天馬和海馬之分,倒是和日常所見的馬很相似。顏色為孔雀綠和黃色,馬的鬃毛占比例大、頭昂起、無須、有火焰。清式馬有天馬和海馬之分,天馬有翅膀而海馬無翅膀。顏色黃色、馬的鬃毛占比例大、眼睛略顯平視、無火焰。
魔蠍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屋頂角部簷下挑出的斜椽椽頭上,都裝有藏傳佛教建築中稱為“魔蠍”的翼角獸飾件十王亭屋簷魔蠍、拉薩大昭寺屋簷鼇首。據傳,古代印度人在海上行船,常常遇上一種怪獸而失事。人們認為它力大無比,並把這種海怪想象成長著象的鼻子、鱷魚的尾巴、身上有鱗、下巴上長著胡須。它常常被裝飾在藏傳佛教建築屋簷角上的飛椽椽頭上用來避邪。沈陽故宮建築中也承襲了這一做法,是因為當時滿人從蒙古族那裏間接地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使得沈陽故宮建築在許多方麵融入了藏傳佛教的建築特點。這種被稱為“魔蠍”的飾物,甚至出現在當時所建的沈陽市內的非藏傳佛教寺廟——慈恩寺的寶殿屋簷下麵,可見藏傳佛教對滿族人的影響之深。
大政殿琉璃寶頂
大政殿是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它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屋麵覆以黃琉璃瓦綠剪邊,上簷八條垂脊拱衛著一高大的五彩琉璃寶頂,使大政殿更顯華麗。
寶頂是攢尖式建築不可缺少的構件,一般由頂座、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頂珠七部分組成。而大政殿的寶頂卻遠遠超出了七層,由十三層構件精心地雕飾組成一個立體效果極佳、裝飾性極強、凸凹變化極大、色彩運用極廣的寶頂。它是由黃綠筒瓦相間豎立而形成一圓形頂大政殿琉璃寶頂
座。其上置一綠色覆盆,覆盆表麵塑以如意紋,並在八個方向等距設拱形壺門,門邊飾以黃色。覆盆之上為凸出覆盆頂部的雕刻細膩的蓮瓣式地盤,地盤通身掛以黃釉並刻仰蓮二層,各層蓮瓣相互錯開形如盛開的蓮花。地盤上為圓柱體素麵黃色束腰。束腰之上為綠色腰盤,腰盤中間凹進形成須彌座式,其上、下枋塑幾何紋飾。腰盤上仍為圓柱體黃色素麵束腰。束腰之上是寶頂的核心部位,塑造了一個巨大的寶珠,寶珠以黃色為地,上塑二龍戲珠圖案,龍為藍色行龍,背部塑以白色的鰭。在龍頭、龍尾、龍腰部位的四個方位塑有四個臉為藍色、角為白色、麵目猙獰的獸麵。龍身纏繞橘黃色火焰與火焰珠相互應,並有白綠色祥雲繚繞其間。寶珠是寶頂的核心,它塑造之精美、色彩配製之協調,可謂清初琉璃製品之佳品。寶珠之上為黃色素麵圓柱體束腰。束腰上托黃色仰蓮式的上腰盤,其上為黃色束腰,束腰之上為天盤,天盤做成大蓮花寶座,座上為二層火焰寶珠。下層寶珠之火焰分成小束向上飄舞,上層火焰由八束收為四束最後歸為一束。寶珠以黃色為地塑的藍色鑲白邊之火焰,火焰徐徐向上直至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