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琉璃、瓦飾(3 / 3)

相輪,又稱輪相,是佛塔建築之結構——塔頂輪蓋,一般被安放在塔脖子處。通常有九層,俗稱九輪。相輪是一圓盤形輪體,表示“輪”的實相,放置在高高的塔頂以為裝飾,表於外而想象於內心,是佛教徒用做瞻仰之物,使之緬懷佛陀業績,自勵求化精進,從而起到莊嚴佛法、宣傳教理的作用。

寶瓶,梵音“君持”,是佛教一法具。在佛教儀式中寶瓶是盛裝灌頂誓水的器物,被視為神聖之器。灌頂來自古代印度。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海之水灌頂表示祝意。佛教密宗效此世法,當僧人修行至朗梨位時,設壇為其灌頂。寶瓶又稱淨瓶、澡瓶。古代印度氣候炎熱,水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婆羅門們往往身攜淨瓶,內注清水,在舉行宗教儀式前必以瓶水淨身,表示誠敬。後來淨瓶為佛教所采用,象征淨化身心。寶瓶還是觀音手持之物。觀音是一慈悲大士,發願扶助眾生,離垢見性,所以用寶瓶遍灑甘露法水,使眾生了悟菩提,遠離煩惱。

火焰寶珠,梵稱摩尼,是佛教所謂如意珠。據說得此珠,人的諸種欲望即可得到滿足,就是說此珠寶光明淨不為垢穢所染。密宗如意觀音右臂第二手即持一顆寶珠。

相輪、寶瓶、寶珠乃佛教神聖實物,在佛教建築中多用做塔刹構件。沈陽故宮建築中把佛教藝術式樣和諧地結合在滿族民族風格之中,運用在皇家宮殿建築上。這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創舉,增加了殿宇雄偉壯觀的氣氛,獲得了豐富統一的藝術效果。整個寶頂無論在琉璃的燒造上、裝飾的雕塑上還是形體的變化上,均表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其精美的藝術風格是國內僅有的藝術珍品。

五彩琉璃墀頭

a大清門琉璃墀頭琉璃藝術在沈陽故宮不僅僅表現在大政殿的寶頂上,如大清門、崇政殿及其兩側的左右翊門的琉璃墀頭也別具特色。墀頭也叫上身,是硬山建築所特有的稱謂,它是在硬山建築兩山牆的兩端,腰線之上、盤頭以下的牆體。一般墀頭由青磚砌築或用青磚雕刻紋飾組成,而用琉璃裝飾墀頭在清初的建築中極為少見。

大清門、崇政殿及其左右翊門均為硬山式建築,在山牆的兩端均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龍、鳳、獅子、鹿等

b崇政殿琉璃墀頭c左右翊門琉璃墀頭

象征權力和寓意吉祥的圖案,構成了五彩繽紛的琉璃墀頭。大清門、崇政殿及左右翊門的琉璃墀頭構造上基本一致,均由三、四層須彌座形式組成,但從色彩上、雕塑手法上及動物的形態上又各有千秋。

大清門的琉璃墀頭是由仰覆蓮疊架構成豎向的四層須彌座,在每層束腰部位雕塑了各種動物,角上用瑪瑙柱將束腰相互隔開,形成左、中、右三部分流光溢彩的琉璃裝飾麵。墀頭最下層用藍色琉璃磚與青磚隔開,在色彩上做一過渡,其上用黃色琉璃構成須彌座最底層的圭角。圭角之上為藍色的下枋,枋上為藍色覆蓮下梟,其上是凹進的束腰。束腰塑身燒火焰的雄獅。束腰底著黃色,雄獅身為藍色,發為綠色,縷縷發絲向後飄拂。身軀圓渾有力,後腰弓起,四爪著地,後尾翹起做前進狀。雄獅前下方為綠色繡球,其上繞以橘黃色飄帶,束腰上為仰蓮上梟,其上用黃色混磚與第二層須彌座隔開。第二層束腰為高浮雕的升、降龍,正麵為升龍,兩側為降龍,下部雕有高高凸起的綠色鑲白邊的海水與高聳挺拔的藍色鑲白邊的江牙。正麵的升龍屈身躍出水麵,張牙舞爪,麵向明間。側麵降龍猶如從天而降並扭頭向上,伸爪欲抓火焰。第三層須彌座上塑二鹿,一低頭覓草、一昂頭四望。第四層的束腰上塑白色飛翔的仙鶴。從整座琉璃墀頭來看,黃、白、藍、綠相間點綴,雄獅、升降龍、梅花鹿、仙鶴各具姿態,猶如一副珍禽異獸的寫生圖。

崇政殿的墀頭與大清門相比,雖仍為豎向四層須彌座,但構圖上卻發生了變化。第一層束腰中雕塑了身繞紅色火焰的藍色麒麟,它前蹄高抬欲向前奔走,其前為高山峻嶺,上有火焰繚繞,麒麟欲行又止扭頭外望。第二層束腰之中的龍與大清門的相反,正麵為降龍,兩側為升龍,下部是海水江崖,海水波濤洶湧,撞擊陡峭的山峰,降龍由天而降扭頸昂頭,做戲珠狀,龍身為黃色,鰭為白色,發與尾為綠色,地為深藍色,更加突出了龍的形象。

崇政殿的墀頭采用了至尊至貴的深藍色地黃色的龍,而大清門卻采用了黃地藍龍,二龍因此可明顯看出等級之分。崇政殿為正殿,皇帝上朝之殿,是為最高等級;大清門作為正殿之門必然要遜色一籌。

琉璃門罩

西路文溯閣兩山設置有裝飾的券門。我國傳統的硬山建築通常都不在兩側山牆上設置門窗,文溯閣作為兩層硬山式建築,兩山的青磚文溯閣琉璃門罩牆一直砌到山尖,如不在山牆上做些文章,兩麵高大的死牆便會顯得單調,影響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當時的設計師們可能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除兩山牆的博風及挑簷石利用綠琉璃裝飾外,在文溯閣一層出簷部分的山牆兩側還分別開設了精巧的券門。券門的設置除在功用上便於交通外,同時又可增加建築主體的透視層次。在樓閣的兩側,人們的視線通過券門恰好可以延伸到廊前的柱子、隔扇門窗及簷下彩畫等景物上。券門就宛如一個取景窗,全部用白石砌築成拱形,其下設有五級垂帶踏跺,由此可直接進入簷下的走廊。其上端飾有琉璃垂花門罩,對山牆也是一個藝術點綴。門罩按木結構的方式用綠琉璃構件組成,單層簷、廡殿頂,琉璃屋脊上通體為祥雲圖案的浮雕門罩的簷下置有六攢琉璃鬥栱,額枋及墊板的畫池內飾有琉璃彩繪,圖案為“白馬負書”、遊龍、水浪及花卉等。畫池間的立框上篆有“萬壽無疆”四字琉璃浮雕。門罩兩側有琉璃垂蓮柱。整個門罩玲瓏剔透,與山尖上的綠色排山勾滴瓦、博風磚等構件上下呼應,為單調的山牆增添了色彩。

6.3小結

綜觀沈陽故宮建築上的琉璃,從製作手法、造型藝術均可看出清初琉璃製品的粗獷,帶有一種寫實的手法,同時也反映出琉璃製品發展到清朝,生產技術已達到了最高峰,各種色彩不斷湧現,各種藝術造型層出不窮,確實為中國古建築的發展增輝添色。滿族當時尚無完備的皇宮營造和裝飾製度,要想營造宮殿氣勢,就須借鑒於其他民族的規製,這些借鑒和模仿,都是以滿族審美傳統為基調,同時參照本民族習慣對某些方麵加以變化發展。

沈陽故宮建築的琉璃裝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早期建築的琉璃裝飾在色彩與題材上明顯不同於乾隆時期加建的建築。按照中國古代的禮製,隻有皇家宮殿、神佛廟宇、王公府邸等才可以使用琉璃裝飾。後金建遼陽宮殿時已開始將其用於屋頂和室內地麵,及至營建沈陽宮殿又有了明顯進步,大政殿、崇政殿、大清門、鳳凰樓、台上五宮即為其典型代表。而沈陽故宮早期建築琉璃裝飾很有特點,它是按照滿族審美習俗和當時燒製技術提供的可能,采用多彩琉璃件,同時增加了使用部位。屋頂前後坡兩個大麵積以黃色琉璃瓦為主調,但靠近脊、簷之處換用綠瓦,勾頭、滴水也用綠色,為“黃琉璃綠剪邊”的做法。正脊、垂脊、博風等構件亦為相似色調,黃色為地,上麵的行龍、寶珠、瑞草、鳳凰等用綠色、藍色等色彩,對比鮮明,主體圖案醒目。處於屋頂最高位置的螭吻則以綠色為主色,隻在尾中段用少量黃,以與黃調為主的正、垂脊相區別。山尖加飾的琉璃懸魚也用黃加綠、藍色,上部圓形,內浮雕盤龍,下為如意狀花卉,使灰色的山麵增添了鮮豔祥和的氣氛。這些都是區別於中原宮殿的裝飾,且無一不表現滿族人喜愛火爆熱烈色彩和淳樸自然紋樣的傳統心態。

沈陽故宮早期建築大量使用灰磚、灰瓦,受當時國力所限,當時所能準備的材料都不能完全滿足營建活動的需要,同時更加突出主體建築的地位和氣勢,帶有濃厚的民居色彩。這是沈陽故宮建築的又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