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平山縣沕沕水洞穴文化遺址。
沕沕水,屬於太行山重要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區,留下了不少古老的洞穴。
2009年在規劃洞穴旅遊的過程中發現殘碎骨骼、石器化石,經過社科專家梁勇先生、我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謝飛研究員等考察認定,這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洞穴人類遺址,並命名為水簾洞遺址。發現的石器是典型的華北小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初步推斷其存在時期應該是距今三萬年以前。
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對出土文物和孢粉進行分析,認定這處遺址確實是距今兩千六百萬年到三千二百萬年的古人類遺址。
根據出土的石器和動物骨骼殘骸看,在這一帶生活的石家莊先民,以狩獵為生,當時的沕沕水一帶水草豐盛,生活著大量的野生動物,譬如鹿、羊、象和犀牛,還有食肉動物狼和獾等。由於打獵、采集等勞作,需要製造相應的工具和武器,而他們在尋找石材的時候,在這條河流的下遊,發現了一種晶瑩潔白的石頭,就是我們當代所說的“石英”。
他們發現,這種石頭堅硬而容易脆裂,經過打製,能夠做出鋒利的尖刃,特別適合從動物骨頭上刮削殘存的肉。於是,他們到三四千米以外的河灘中揀選這種石頭,搬到洞穴中集中堆放,在洞穴的一角打造各種石器,在這裏留下了一片片、一層層的石英打擊的碎片。
與此同時,在太行山區先後發現了類似水簾洞時代的兩三萬年前的人類遺址多處,證明在這一時期,太行山已經有廣泛的舊石器文化存在。活動在這裏的先民,肯定不是一夜之間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在此之前,太行山中肯定已有八九萬年前的人類遺址,如果我們對類似龍窩的遺址進行發掘,或許能把我們人類繁衍、發展的三十萬年的鏈條完善起來。
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從舊石器向新石器的過渡時期,到八九千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鬥轉星移,石家莊發現哪些新石器文化遺跡?
物是人非,多少文物能再現祖先的生活軌跡?
逐水而居,先民在滹沱河畔創造了哪些奇跡?
第四站:石家莊市區東部的白佛口遺址。
在中山東路南側的白佛口村西南,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有半地穴式的居住遺址,各種磨製或打製的石斧及灶坑遺址,周圍斷土層中夾雜大量灰陶片和灰層。經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這是在石家莊境內發現的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隨後,在正定縣南楊莊、槁城市的故城、井陘縣、元氏北、讚皇城等地先後發現了七十多處人類定居點遺址。從這些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看,這一地區的先民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具備了營造住所的能力,在滹沱河沿岸建立了定居的村落。
第五站:滹沱河畔南楊莊文化遺址。
這處新石器遺址迄今六千年左右,是原始社會晚期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過渡階段的村落遺址。
曆年來進行過幾次調查和發掘,發現了房址、陶窯、灶、墓葬、灰坑等重要遺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
其中有三項考古發現,在國內外考古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一項是發現了三片釉陶片,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釉陶片呈醬褐色,質細胎薄,火候高、硬度大,通過測定,被確認為原始瓷器。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原始瓷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並將我國瓷器起源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第二項是在這處遺址內發現的粟和用來加工糧食的石磨盤、石磨棒。這表明在距今六千年左右滹沱河流域已有了較發達的粟作農業,而且人們掌握了研磨糧食的方法,可以磨麵。這對於提高人體對糧食作物營養的吸收,具有深遠的意義,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智力水平和勞動能力。
第三項是發現了兩件陶蠶蛹,是仿照家蠶蛹製作的,同時還發現了紡絲用的陶紡輪以及既可理絲又能打緯的薄刃條形骨匕七十件。仿照家蠶蛹製作的陶蠶蛹,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人類飼養家蠶最古老的文物證據,證明我們中國養蠶的曆史,至少應該比南楊莊遺址時期要早,比黃帝時代要早。
南楊莊遺址以其珍貴的文物樹立起石家莊曆史上第一個裏程碑。
這正是:
太行先民居山洞,水簾洞內留遺蹤。
白佛楊莊建房舍,滹沱河畔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