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善後處理策略(1 / 1)

·今日茶點

危機事件的善後處理,將直接關係到企業形象的穩固問題,絕對不可掉以輕心。危機發生之後,有一些策略需要立即被采納以用來進行處理,避免危機事件的死灰複燃。

在危機事件處理完後,危機管理工作並未結束,若善後處理不當,則完全有可能使其死灰複燃,而且可能會使先前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良好形象毀於一旦。原本顧客認為這個企業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企業,而如今又重蹈覆轍,可能就會被認為是一個言而無信、嘩眾取寵的企業。

因此,危機事件的善後處理,將直接關係到企業形象的穩固問題,絕對不可掉以輕心。危機發生之後,有一些策略需要立即被采納以用來進行處理,避免危機事件的死灰複燃。

1.指定唯一發言人

危機發生後,應指定一個唯一發言人,讓企業隻有一種聲音對外。這樣,可避免因多種聲音、多個口徑對外而造成公眾的困惑,加重公眾的不信任感。最好由企業的公關人員擔當唯一發言人。公關人員長期與媒體、公眾打交道,了解他們的心理和關注點,對事件的陳述和報道可以做到既不失公正、全麵,又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司利益。而且,人們並不要求這樣的發言人了解所有的情況,他可以承諾將進一步調查事件,隨後再給大家一個說法。這也是在處理危機時有效贏得時間的好辦法,因為此時公司最需要時間去充分調查事件,處理問題,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複。

2.主動與媒體保持關係

主動聯係媒體,公開、坦率地報道事件。危機發生後,不管責任在誰,企業都應迅速反應,主動與新聞界溝通,搶在他人之前公開報道事件,“捂”或“躲”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使情況更加惡化。主動報送,既為公司樹立了坦率的形象,也給危機的狀況定下了基調,防止其他人的說法混淆視聽,使公司處於被動的地位此外,在報道事件時,應隻限於陳述事件的過程,不應過多加入分析、結論性意見和處理辦法,這樣既為以後的報道留下空間,又不至於引來公眾、媒體的追問。在危機發生後,企業應立即自行組織人員或委托獨立的權威機構調查事件,給事件發生的原因以一個公正、客觀的說法。

3.盡量控製危機的影響麵

危機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區和特定的產品身上,所以,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機的蔓延,避免危機影響到企業在其他地區的銷售或其他產品的形象,力爭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加強多方溝通

員工享有知情權。公司的員工除了知道公開的信息外,還應該知道得更多一些。如果員工處於對公司現狀了解得不全麵的尷尬狀態,公司就不太可能從員工那裏得到更多的支持,弄不好還會禍起蕭牆、自亂陣腳,內部產生不穩定因素。而渡過危機,關鍵要靠員工的信心和努力,員工也應當了解事情的進展,所以要保持與員工的溝通。當然,同時還應要求員工不要對外泄露情況,因為隻有唯一發言人才是公司對外宣傳的唯一窗口。

告訴公眾事情的進展。社會各界,包括公司股東、主管部門、經銷商等都在等待來自公司的最新消息。所以,應經常透露一些對他們有價值的信息,如公司正在和當局合作,調查正在進行中,或正在做出某種選擇,等等。

保持與顧客的聯係。在日常管理中,為了在顧客心目中樹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公司往往會給顧客打電話、寫信,與顧客溝通、交流。在危機發生後,還應繼續這些工作,盡可能重新贏得顧客的信賴。最好是寫一封“致顧客公開信”,並發表在各大媒體上。

5.重建信任感

邀請公正、權威的機構來參與危機的解決,確保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以公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處理危機是危機公關的首要原則。公正、權威的機構有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和政府的某些職能部門,如技術監督局、環保組織等。這些機構和企業本身沒有直接的利益聯係,能夠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同時邀請這些機構參與問題的處理能夠表明企業的良好態度。即企業願意接受權威機構的監督和指導,不回避自己應負的責任,在危機的處理中,決心以公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來解決問題。

危機本身並不可怕,任何一個企業都難免有失誤,都難免受到來自外部的襲擊,對此,公眾是能夠理解的。關鍵在於在危機處理中,企業是否有一個端正的思想,是否能公開坦誠、實事求是,最大限度地考慮公眾的利益,做一個本分的經營者。

6.開放現場

開放現場或組織專門參觀。運用參觀活動來協助危機解決,是一種最古老的做法,也是常用的手段。如企業可請新聞界人士實地考察現場,調查企業對此事件的處理措施等。

企業還可以邀請受害公眾、專家、社區公眾、遇難者家屬等有關人士前來實地察看,讓公眾知道企業是一個敢於麵對現實的具有高度責任心的企業。對內部公眾,參觀又是進行再教育的好方法。類似於開放的措施還有,比如把企業的有關原始管理資料公之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