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古代就傳播到國外,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東亞許多鄰國在學習中國生產技術的同時,接受了儒家思想文化,從而大大促進了本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這些國家的傳統思想,它們和中國一起構成“儒家文化圈”。18世紀以後,儒學由於傳教士的介紹,又超出亞洲,傳到西歐。法、德等國先進的思想家們,從儒學這個完全不同於基督教的思想體係中得到很大啟發,儒學使他們傾倒、陶醉。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由於工業東亞的崛起,由於西方的社會、倫理問題日益嚴重,東西方的有識之士對儒家思想的興趣大增,儒學研究的熱潮逐步興起。
朝鮮北與我國東北接壤,西隔黃海與山東、江蘇相望,很早便經由陸、海兩路與我國交往。孔子思想至遲在漢代已經傳入朝鮮,在朝鮮的三國時期(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得到較廣泛的傳播,其中高句麗最早推行儒學教育,公元372年建立太學,講授“五經”、“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百濟也積極吸收儒家文化,聘請南朝梁的博士前去講《毛詩》和《周禮》。新羅的步子邁得最大,它依唐製建立國家機構,派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儒學,它能統一三國不是偶然的。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政權重新回到天皇政府。日本實行明治維新,逐漸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日本的封建殘餘勢力頑固,因此明治初年被打擊的儒學,不久又受到當局的重視。天皇和文部省連連發布文件,要求在中小學中加強道德教育,其主要內容即忠孝仁義。成為日本教育指導原則的明治天皇《教育敕語》,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儒家倫理規範,以為人人遵守,可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在明治朝和明治以後,祭孔活動繼續進行,並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開展儒學研究、儒家經典的翻譯出版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儒學作為意識形態才明顯地衰落下去。
在奈良時期(公元710—794年)和平安時期(公元794—1192年)統治者雖垂青佛教,但從未放鬆推進儒教,他們明白精神解脫要靠佛教,但治國安民非儒術不可。除繼續派留學生,進口、印製儒書,加強大學寮的管理外,特別注意將三綱五常和忠、孝、禮的觀念灌輸到民間,而孝是重點。孝謙天皇曾下詔說,孝是各種德行的基礎和治國安民之道。要求每家每戶都要有《孝經》,經常背誦實行。曆代天皇對孝子順孫都給予各種獎勵。日本雖無科舉製度,但朝廷規定,政府官員一定要從修習仁、義、禮、智、信的人中選拔,根據其素質與程度委以官職。這種做法對儒風的振起有絕大影響,其作用不下於科舉。在奈良、平安兩朝,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公元701年開始祭孔,768年尊孔子為文宣王,親王以下百官都參加釋奠,典禮過後到大學寮聽講儒經,或由天皇召博士入宮講經。當時崇唐之風十分盛行,遣唐使、留學生仰慕盛唐文化,許多人長期留唐,遊學、做官甚至娶妻生子,終身不返。回到日本的也與眾不同,戴唐式冠,穿唐式衣,吟唐詩,說唐話,意氣揚揚,唐味十足。慕唐達到頂點之後便走向反麵,有識之士提出“和魂漢才”,即借鑒中國文化發展日本民族文化,而不是事事模仿。平安中期以後,停派遣唐使,努力擺脫唐風,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但這並不意味儒學的停滯。相反,儒學在日本化之後得到新的發展。
儒學在越南的全盛時期,是後黎(公元1428—1789年)和阮朝的前期(公元1802—1884年)。黎太祖黎利上台之後,立即定律令,製禮樂,興科舉,設學校,在政治、文化、民俗等領域全麵推行儒家主張。黎朝後代皇帝循此繼進,崇儒之風越來越盛。崇儒的方式方法無非以上幾項,但每次都做得非常徹底。皇帝不但製定崇儒法令,而且親自執行,如到太學聽講,親耕籍田,鼓勵農桑等等。國子監和學校有嚴格的考核製度,獎勤罰懶,賞優汰劣,引導儒生勤奮學習。科舉考試內容、方式大體與中國一致,特別之處在道德擔保,公元1462年頒行《保結鄉試例》,規定應試者須有父母官關於他德行的擔保,才準許參加考試,一切言行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不得應試。為把儒家綱常貫徹到民間,朝廷製定《教化四十七條》頒行全國,其基本內容是“為臣盡忠,為子止孝,兄弟相和睦,夫妻相愛敬,朋友止信以輔仁。父母修身以教子,師生以道相待,家長以禮立教,子弟恪敬父兄,婦人無違父子……”政府官員及儒生有義務向群眾宣傳《教化四十七條》,做得好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定官職,對於促進儒家倫理的普及起了巨大作用。
公元939年越人吳權建立吳朝,宣布越南獨立,不過越人政權仍然提倡儒學。公元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由於認識到治國安民必須依靠儒家思想,開始抑製佛、道,專門崇儒。1225年建立的陳朝繼續推行崇儒政策,具體辦法是從中央到地方創辦儒學學校,中央稱國子監,地方稱府學、州學。皇帝多次到太學聽講,皇子必須接受係統的儒學教育。陳朝完善了科舉取士製度,考試科目、辦法與中國大體一樣,給錄取者榮耀、官職及各種優待。這種做法吸引廣大讀書人專心於儒學,培養了有勢力的儒士階層,使儒家實力大大增長。儒家學者朱文安、黎文休、張漢超等對佛教展開激烈批判,陳朝中後期儒家取代佛教,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了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