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有耳朵嗎?
我們人類有兩隻耳朵,用來聽周圍世界的聲音。那麼,魚有沒有耳朵呢?它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其實魚也是有耳朵的,不過魚的耳朵是長在頭骨裏麵的,從外表看不到像人耳那樣的外耳和中耳,它隻有內耳。
魚的內耳中充滿了粘性的淋巴液。隻要周圍有一點兒響動,就能引起淋巴液的振動,這種振動通過內耳神經傳入魚的大腦,魚就聽到聲音了。
魚用來感覺聲音並不隻是靠耳朵,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聽覺器官——側線。
側線有一條完整的神經組織,魚體外表的側線是些小孔,這些小孔接通皮下側線管,管壁上分布著許多感覺結節,靠感覺細胞上的神經末梢,通過側線神經而直達腦部,形成一個統一的神經網。
魚的側線處還長有特殊的鱗,魚依靠它們能感覺到水流的方向和壓力,而且還能感覺到水中的聲波,並且迅速作出反應,準確地改變遊動方向。
魚的內耳能聽到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側線能感受內耳不能感受到的低頻振動。
螺是怎樣繁殖的?
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繁殖後代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胎生的,有卵生的,還有卵胎生的。
螺的繁殖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一般為胎生,所以出生後外形和父母相同。也有同時出生的同卵雙胞胎。大多數的雙殼貝類都是排出卵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孵化而來的,如蛤蜊就是這樣繁殖的。
螺的種類不同,其卵囊的形狀也不同。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海螺、天狗螺的卵囊,叫做紅螺卵囊。相同種類的螺比如鮑、蠑螺繁殖的方式與雙貝殼類一樣,也是把卵子和精子排在水中結合。
這種產在水裏的卵約0.2毫米,比產在卵囊裏的卵小得多,但一次可產卵50萬~100萬個。不過,因為海洋裏喜食這種卵的魚類很多,所以能平安孕育成螺的卵就極少了。
棲息在池沼、水田的田螺,每年5月~9月在淺灘上產仔,因為這個期間容易找到食物。田螺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卵囊中孵化胎生,因此其外形和它們的父母完全一樣。
魚也有搖籃嗎?
盡管你不是膽小鬼,但是一旦看到可怕的東西,總會不由自主地躲到某個物體或某人的後麵,以尋求安全感,這是人躲避危險保護自我的本能反應。不僅人是這樣,其它的一些動物也會如此。
魚類也不例外,到了春天,近海港灣等地長著繁茂的海藻,這樣的場所是魚君、菖魚由幼魚的棲息之地,它們成群結隊地隱居在搖來擺去的海藻中間,仿佛像小孩在搖籃中睡覺一樣,有媽媽在一旁嗬護而感到非常的安全,海藻就是這些小魚的搖籃。
春夏季節,在東南沿海出生的石稠、石垣稠、魚其鰍和魚君等魚類的幼魚,隨同從海灣岩石上脫落下來的海藻,一起漂流北上。
幼魚們就是把這些隨波漂流的海藻當作搖籃而到處遨遊的,待它們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離開這些漂流藻,尋找一個適合生存的場所而定居下來。
可見這些魚類在幼小時期是在海藻這樣的搖籃中度過的。
為什麼魚能咬碎貝殼?
除了像鯊魚這樣凶猛的魚類有銳利的牙齒之外,一般的魚類看上去是沒有牙齒的。
然而當你把一隻田螺或蝸牛扔給鯉魚或金魚吃時,個頭大的鯉魚會一口咬田螺,嚼一會兒之後再吞下去,然後在鰓蓋處排出碎殼,把螺肉吃下去。
為什麼鯉魚和金魚能夠咬碎貝殼呢?原來是因為這些魚都長有咽齒,它們是用咽齒來咬碎貝殼的。
此外,海魚中的石稠、石垣稠都很喜歡吃海膽和貝類,它們顎上長著又尖又硬象喙一樣的牙齒,用這個牙齒可以在海膽外殼上啄個洞,然後把裏麵的內髒全部吃掉。
有時它們也吃堅硬的鮑魚,如果堅貝碰痛了它們的牙齒,它們就會啟用備用的第二顆牙齒繼續啄,這些形狀像臼一樣的牙齒共有八排呢,這麼多的備用牙哪有啄不開的。
素有“螺之天敵”之稱的虎鯊特別喜歡吃貝類動物,在它們的咽喉處長著又大又硬的咽齒,能夠輕而易舉地咬碎貝殼,吃掉貝肉。
海洋世界是多麼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