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可以助已
阿瑟·哥頓講述的一個故事,關於一位小鎮上的周報編輯所遭遇的一些困難。
有一天,這位編輯的鄰居比爾,帶著太大和一個小兒子,到河上去劃獨木舟。獨木舟突然翻了,幸而夫婦倆都善於遊泳。他們拚命去救孩子,但是不幸地,孩子被衝走而淹死了。那位父親傷心透了。“我為什麼要做這?”他責罵自己:“我為什麼不做那?”因此,他枉然而無益地在"心掙紮著,他不停地在街上走來走去。人們看到他在鄉間的道路上走著、走著,一直不停地走著。
一天晚上,該報的編輯傑克,很晚還在報館工作。大約午夜的時候,前麵傳來敲門聲,站在門口的就是那位傷心的鄰居比爾。“比爾,你這麼晚還到外麵來幹什麼呢?”傑克問。
“我隻是走走,傑克,隻是走走。你瞧,我就是忘不了。
為什麼要發生那種事呢?我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劃獨木舟呢?為什麼我無法救他呢?傑克,我真是不明白。”比爾回答著。
“進來吧,比爾。坐下來,我們談談。”比爾頹然地坐進椅裏。“我不能談。我就是不想談這件事。”
“好吧,”編輯說:“沒有關係,你就坐在那裏好了,我繼續做我的工作。你什麼時候想談,就告訴我吧。”過了一會兒,他問:“比爾,來杯咖啡怎樣?會使你暖和起來的。”
比爾說:“好啊,我很想喝一杯。但是我還是不想談話。”
這樣一直到清晨兩點鍾。接著,比爾開了腔:“喂,傑克,我可以談談了。”在一個小時裏,他全部吐露出來,把整個經過又重說一遍。傑克注意聽著。有些時候,當一個人能為另一個人所做的最有幫助的事情,就是隻注意聽著別人講話,並且讓他知道你關心他。這次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最後,傾吐完畢,比爾慢慢地平靜下來:“傑克,今天晚上我要說的都說完了。”他站起來要走。
傑克把手扶在這個傷心人的肩上。“我們都喜歡你,”
他友善地表示,“但願我能幫助你。”
“可是,”比爾說,“你已經幫助了我———超過我所能說出來的。你幫助了我,因為你傾聽我說話,而不跟我辯論。
我知道你喜歡我,也知道你是我的朋友。你幫助我太多了。
我永遠忘不了。晚安,傑克。”他走進了黑夜裏。
傑克坐在那裏沉思。突然,他的頭腦回到他自己的問題。他很吃驚,過去不清楚的事,現在都清楚了;以前他不能看通的事,現在都可以客觀地看通了;過去似乎是令他承受不了的事,現在似乎很容易對付。他覺得他有更大的力量,去處理他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在思想上跟自己保持的一段距離,而集中精神去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事實上你就變得更能夠有效地去對付自己的困難。畢竟,這種自我給予的行為,是一種發揮能力的個人因素。
送一輪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悅地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錯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窗外明月的清輝,淡淡地灑落在他的身邊。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慢慢地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禪師認善心寬待小偷、感化了這個失德之人。
理直氣和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一位顧客高聲喊著,指著麵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的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陪著不是。笑著說:“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說:“我可不可以提個建議,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那位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老土,不懂喝茶,你為什麼不說他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委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人生中缺少了友誼,恰如世界上沒有了太陽。友誼就像太陽普照大地那樣,給人以光輝和溫暖。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一定要彼此互助,才能發揮合群的動力。一個成功的人,他絕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一定能和別人合作得來,這是成功的最大原動力。
我是重要的
一位在紐約任教的老師決定告訴她的學生,他們是如何重要,來表達對他們的讚許。
她決定采用一種作法,也就是將學生逐一叫到講台上,然後告訴大家,這位同學對整個班級和對她的重要性,再給每人一條藍色緞帶,上麵以金色的字寫著:“我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