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那些養鳥的行家,在選鳥的時候,都要故意去驚嚇那些鳥,絕不取那稍受一點兒驚嚇,就亂成一團的鳥。

上麵三個例子中的強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較強的穩定性或忍耐力。但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受堅忍的訓練,一隻身從小就在人群裏呆,也通常會有較佳的表現。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

有位醫生素以醫術高明享譽醫學界,事業蒸蒸日上。

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診斷患有癌症。這對他不啻當頭一棒。他一度情緒低落,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且他的心態也為之一變,變得更寬容、更謙和,更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在勤奮工作之餘,他從沒有放棄與病魔搏鬥。就這樣,他已平安過了好幾個年頭。有人驚訝於他的事跡,就問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支撐著他。

這位醫生笑盈盈地答道:是希望。幾乎每天早晨,我都給自己一個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個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溫暖每個人。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哪裏還有時間去歎息、去悲哀,將生命浪費在一些無聊的小事上?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隻要我們不忘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一定能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為自己鼓掌

有一位美國作家,他是靠著為報社寫稿維持生活的。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周必須完成兩萬字。達到了這一目標,就去附近的餐館飽餐一頓作為獎賞;超過了這一目標,還可以安排自己去海濱度周末。於是,在海濱的沙灘上,常常可以見到他自得其樂的身影。

作家勞倫斯·彼德曾經這樣評價一些著名歌手:為什麼許多名噪一時的歌手最後以悲劇結束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舞台上他們永遠需要觀眾的掌聲來肯定自己。

但是由於他們從來不曾聽到過來自自己的掌聲,所以一旦下台,進入自己的臥室,便會覺得淒涼,覺得聽眾把自己拋棄了。他的這一剖析,確實非常深刻,也值得深省。

給自己鼓掌,決不同於自我陶醉,而是為了更強化自己的信念和自信心,更正確地評優點自己的能力。當你做出了成績,千萬別忘了給自己鼓掌。告訴自己“你幹得好極了”“那真是一個好主意”,讓自己被這種內在的詮釋所激勵。

不要作繭自縛

有一位年輕人去找心理學教授,他對大學畢業之後何去何從感到彷惶。他向教授傾訴諸多的煩惱:沒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已未來的發展;女朋友將去一個人才雲集的大公司,很可能會移情別戀……教授讓他把煩惱一個個寫在紙上,判斷其是否真實,一並將結果也記在旁邊。

經過實際分析,年輕人發現其實自己真正的困擾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張困擾記錄,不禁說:“無病呻吟!”教授注視著這一切,微微對他點頭。於是,教授說:“你曾看過章魚吧?”年輕人茫然地點點頭。“有一隻章魚,在大海中,本來可以自由自由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但它卻找了個珊瑚礁,然後動彈不得,呐喊著說自己陷入絕境,你覺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導他思考。他沉默一下說:“您是說我像那隻章魚?”年輕人自己接著說:“真的很像。”

於是,教授提醒他:“當你陷入煩惱的習慣性反應時,記住你就好比那隻章魚,要鬆開你的八隻手,讓它們自由遊動。係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椏。”

係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椏。人心很容易被種種煩惱和物欲所捆綁。那都是自己把自己關進去的,是自投羅網的結果,就像章魚,作繭自縛。

懺悔

18世紀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盧梭在少年時,曾經將自己極不光彩的盜竊行為轉嫁在一個女仆的身上,致使這位無辜的少女蒙冤受屈,並被主人解雇。

後來這件“卑鄙齷齪”的行為,使盧梭深深陷入痛苦的回憶中,他說:“在我苦惱的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好像這個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盧梭在他的名著《懺悔錄》中,對自己作了嚴肅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這“難以啟齒”而抱恨終生的醜事,告訴世人,顯示了他勇於仟悔的坦蕩胸懷和不同凡響的偉大人格。

忤悔能戰勝自己內在的敵人,打掃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汙垢塵埃,減輕精神痛苦並淨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善於自我懺悔的人,才會減輕心靈上的痛苦。

不要太在意讚許

赫爾墨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的兒子,是主管商業之神,他想考證一下自已在人間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有一天他化裝成一位顧客來到雕像店。他指著宙斯的頭像,問雕像者:“這個值多少錢?”“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業的庇護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問:“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指著宙斯的像說:“假若你買那個,這個算添頭,白送。”

赫爾墨斯本想聽聽雕像者對自己的讚賞,抬高自己的身價,誰知討了個沒趣,隻得灰溜溜走了。

靠別人的看不和評價來確立你的自我形象和價值,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賴他人來評定證實你的價值,究其根底,那隻是他人的價值,而不是你的價值,所以,自我價值不能由他人來評定和證實。

別陷入他人的評論中

白雲守端掉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楊歧方會禪師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白雲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法勞關鎖,一朝法盡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語氣中免不了有幾分得意。

楊岐一聽,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怔在當場,不知道師父為什麼笑,心裏很愁煩,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笑,怎麼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麼笑。

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著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

白雲聽了,豁然開朗。

身為一個凡人,我們有時比不上一個小醜。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陷於別人給我們的評論之中。別人的語氣、眼神、手勢……都可能攪擾我們的心,消滅我們往前邁進的勇氣。

甚至成天沉迷在白雲式的愁煩中不得解脫,白白損失了做個自由快樂的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