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出自《漢書·項籍傳》,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采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製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便可取得主動權。這一兵法戰術,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也是屢試不爽的一種策略。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複,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為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製服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製服啊!”殷通聽了,歎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率領軍隊,隻是不知道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朝刑律流亡在江湖上,隻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叔侄倆一前一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布起義。
古代兵家作戰都很重視先發製人的作用,唐初軍事家李靖曾這樣概括《孫子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武經七書·李衛公問對》)。“致人”同“製人”是一個意思,就是製動或調度敵人;“不致於人”就是不受製於人或不被敵人所調度。也就是說,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爭的主動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軍隊的命脈。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這也正是《孫子兵法》通篇的靈魂所在。
《孫子兵法》對戰爭的主動權問題,論述得最多,也最完備。孫武在《虛實》篇中明確指出:“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武認識到,主動權問題是一個貫穿於戰爭全過程的中心問題。
孫武對“先處戰地”非常重視。《孫子兵法·虛實》篇指出:“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意思是說:凡是先到達戰場去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後到達戰場來不及休息整頓就倉促應戰的就疲勞。孫武把“先處戰地”當作“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首要條件。先處戰地,就意味著先敵準備,先敵部署,以逸待勞,取勝的把握自然就大。除先處戰地,以逸待勞外,在作戰過程中也要先發製人。如孫武在《九地》篇中論及進攻敵人時強調:“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要求在開戰後要率先搶占敵人的戰略要點,這樣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同敵人大部隊作戰,更要學會先發製人。《九地》篇同時指出:“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意思是說:試問,敵人眾多,陣形嚴整地向我攻來,用什麼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至關重要的地方,這樣敵人就聽從擺布了。《九地》篇還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思是說:兵貴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候,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