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語文建設論(3 / 3)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是艾青1954年寫的一首短詩,完全可以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如果我們用認識論來理解這首詩,那麼教師隻是告訴學生,礁石是不動的,而浪花卻是動的,浪花不斷拍打著礁石,所以礁石像刀砍過的一樣。這樣的閱讀或者講解,誠然也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和概念,浪啊,礁石啊,但卻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然而,如果我們不是這樣閱讀和講解,而是告訴學生,礁石和浪花隻是在場的東西,文學的意味不在這裏,而在礁石和浪花所構成的關係上麵,而且這裏寫的不是自然物,而是情感物,那麼這情感物是什麼呢?

這首詩的“意義1”是:礁石與浪的關係,但這隻是知識而已。詩的意味不在“意義1”,而在“意義2”:一個有鋼鐵般意誌的人,是永遠不怕風吹雨打的。意義3:一個集體隻要堅定不移,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意義4:一個國家隻要眾誌成城,是不怕別的人欺侮的,也是不怕自然災害侵犯的。意義5:一個民族隻要有凝聚力,是會永遠屹立於世界上的。還有意義6,意義7……如果有一個學生問:隻要我有堅定的意誌,那麼什麼樣的幹擾與困難也無法阻擋我達到我想達到的目標,對不對?很對。因為,你這個道理是從礁石與海浪的關係裏麵領悟到的,你已經進入到詩歌的藝術世界中,你已經與礁石融為一體,你就是那礁石,你永遠會記住這一課。這樣去學語文,不但學到了語言和語言的運用,同時也獲得那優美的、宏闊的、堅定的、剛強的、壯麗的、善良的……心胸。事情難道不是這樣嗎?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本原因在於語文課本給予學生的大多是知識和概念,而不是生動形象和藝術意味,完全抽去了審美的欣賞,這怎麼能不失敗呢?而導致失敗的原因又與教學的哲學思想相關。我們過分相信認識論,而完全不相信存在論。對於數學、物理、化學、曆史、政治等課程,以認識論作為教學的哲學方法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語文課程的教材和教學中,完全的采用認識論的哲學方法論就不夠,甚至會產生技術主義的流弊,導致千篇一律、簡單生硬、枯燥乏味。應該充分看到語文課程的獨特性,語文課中有知識但又不止於知識。語文課中知識、信息和應用的部分,應用認識論是可以的。然而,麵對作為課文的大量的優秀的文學作品,麵對作品中豁人耳目的形象和沁人心脾的情感和意蘊,教學的任務就不僅是做些詞語的訓練,而是要引導學生深深地進入作品的迷人的世界,這就必須調動學生的感受、體驗、直覺、妙悟、移情等心理機製,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為人物所感動,或歡呼或流淚或高興或痛苦,在鑒賞的高潮時刻,做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閱讀鑒賞主體與客體完全融合為一。這樣的語文課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也必然會在感動、欣賞、玩味之餘,覺得有情非傾吐不可,有話非說不可,表達與交流就像人呼吸空氣一樣成為自然需要。隻有把學生調整在這種狀況中,通過語文教學過程,學生的語文素質才能大大提高。

(《語文建設》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