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你提出的語文教學與美育相結合的目標,可能對培養文科人才有利,對培養理工科人才未必有利。我不同意這種看法。應該認識到,並非文科人才才需要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一個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任何專業,都需要上述“四力”,因為說到底,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是一切創造力的基礎。換句話說,一個人隻有在自己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種心理機製處於活躍狀態下,他的創造力才會爆發出來。無論任何部門的人們的創造力並非單純來源於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占有,即人的由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種潛能的發揮與挖掘。對數學家來說,“不能在心靈上成為一個詩人,就不能成為一個數學家”(科瓦列夫斯基卡婭)。對物理學家來說,同樣也是如此。愛因斯坦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給予我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我的都要多。”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真實的,他強調理工科專家非常需要文學的情感與想象。
也許有人會問,你提出的語文教學的目標中,把培養“四力”放在重要地位,這樣語文課還能叫語文課嗎?會不會削弱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我的回答是,不但不會,相反隻會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首先,當一位教師明確了語文課著重要培養學生的“四力”,就必然會把美文當作美文來講,那麼這種課必然是生動的、活潑的、形象的、充滿感情和韻味的,這就使學生覺得上語文課不但不枯燥,而且充滿了審美的欣賞,他們會感到興趣盎然,這就必然會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教師把美文當美文來講,充分揭示作品的審美特征,那麼必然要重視字詞句篇的分析和講解,而且一定要從表層的“文意”的分析,推進到深層的意味、意蘊的審美的理解,即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感悟。對作品的言—象—意的分析,都必然會緊緊地扣住課文來展開。與目前這種刻板模式不同的是,教師不僅要講作品的字詞的“字典意義”,而且還要講“字典意義”以外的“文學意義”。所以不會削弱字詞句篇的教學,而是提高了字詞句篇教學的生動性和靈活性。引導學生不是孤立地去死記硬背字詞的解釋,而且還要理解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味,實際上也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魯迅的小說《祝福》中描寫了“我”與“四叔”在書房談話的場麵,最後一句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這裏的“剩”這個詞,按字典的意義是“餘下”的意思,但按前後語境看那內涵和意味就十分豐富深刻。一個教師在解釋完“文意”一重之後,還要解釋“文意”之外的“好處”一重。
也許有人會說,你所講的這些,隻是一種理想,不切實際,實行不了。我承認,這樣去規定語文教學的目標並尋求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有難度的。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但我認為語文教學改革應該從現在開始真正地起步。我們可以開始做的事情有:①就語文教改展開討論,逐步形成共識;②新編一套適合於教學目標的教材,逐步推廣使用;③取消害多益少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④開始逐步輪訓教師,逐步提高教師水平,並補充新生力量;⑤從現在起開始改革語文的高考試題。我建議簡化試題樣式,去掉煩瑣的東西。例如,全部卷紙隻有三道作文題,寫一篇抒情文,一篇敘事文,一篇論說文。
我希望我們把一個新的以“人的建設”為旨趣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嚐試,帶入新的世紀。
(《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