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石林浦翠千秋秀(2 / 3)

每當人們走在右峰之間,走完深狹的溶溝和統接的回廊,看完晶瑩的溶蝕湖和迷宮般的地下洞之後,就會提出石林的成因問題。關於石林的成因,既有神話故事,也有岩溶工作者的科學考證。

傳說在很久以前,彝族的創世神哥自天神,來到路南一帶,看到這裏彝家的撒尼人身穿羊皮褂,天天吃包穀飯、老苦蕎,甚至過年過節,也隻在包穀飯裏摻人幾粒大米,心裏很難過。於是,天神決心要讓彝家的撒尼人種上稻穀,吃上大米,過上好生活。天神打算把長湖水堵起來淤成平壩,讓這裏的高山變成能種稻穀的良田。為此,天神回去立即趕著一大群石頭,挑著一擔土,趕往路南而來。小毛驢馱著土,緊跟在他的身後。天神為爭取在天亮前趕到長湖,不斷揮動著手中的鞭子,吆喝石頭快些滾動。

在天神趕石頭的路上,有一位撒尼老婆婆半夜起來磨豆腐,她突然聽到屋外轟隆轟隆的聲音,由小到大,由遠及近,把磨房茅棚震得咯吱咯吱的作響。老婆婆覺得奇怪,便湊到門縫向外張望,這一看嚇了她一大跳。在灰蒙蒙的月色下,隻見漫山遍野的石頭一齊滾了過來,眼看前邊的石頭快要衝撞到小茅屋了,她心急如焚。轉身連忙呼喚女兒,可女兒早就找村裏的年輕人談情說愛去了,家裏隻剩下她一個人,老婆婆心慌意亂,在磨房裏轉來轉去。突然,她想起女兒臨走時說過的話:“大公雞二拍翅膀,我就回來了。”於是趕忙拿起一個大簸箕,站在雞籠外麵用勁地拍打起來,想讓女兒快些回來。誰知這一拍簸箕驚動雞籠中的雞群,大公雞以為是別的雞扇翅膀了,就“喔喔,喔喔喔”的叫了起來。

滿山遍野滾動著的石頭們,突然聽到這“喔喔,喔喔喔”的叫聲,一下子被嚇壞了。它們個個停了下來,仔細地辨認著這到底是什麼聲音。這時大公雞又叫開了,石頭們以為是公雞在罵它們“可惡,太可惡”,感到憤怒和可怕。天神看到石頭不再滾動,氣得舉起鞭子,向它們狠狠地抽去,一鞭子打在青石上,青石留下了傷痕。石頭們頑強地堅持著自己的看法一公雞叫了就不能再走了。於是幹脆在地上躺了下來。天神的小毛驢,也被公雞的叫聲嚇破了膽,站在那裏呆若木雞,一動不動。天神很生氣,他大喊了一聲,致使自己肩上的擔子一閃,扁擔“喀嚓”一聲折成兩節,兩筐土隨即倒在地上了。

轉眼間,眼前的一切都變了。那些石頭變成今天人們看到的石林。挨了天神一鞭子的大青石,腰間的鞭痕清晰可見。小毛驢變成了獅子山,站在石林旁邊。那兩筐土則變成了雙肩山,陪伴著石林。

天神的行動失敗了,沒願望有實現,但撒尼人永遠都忘不了哥自天神。因為天神給他們留下了這世間少有的石林。從此以後,撒尼人每年都要聚集到石林的草地上,舉起火把,盡情的喝歌跳舞,過著節日般的生活。

然而,從地質科學上來說,石林景觀是怎樣形成的呢?趙樸初有詩曰:“高山為穀穀為陵,3億年前海底行;可惜前人文罕記,石林異境晚知名。”在距今2億多年以前,地質時代為二疊紀時,我國西南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積了巨厚而質純的石灰岩。後來,在距今7000萬年時,發生了巨大的地殼運動,叫燕山運動,在燕山運動中西南地區漸漸抬升為陸地。大約在2000萬年以前,路南地區氣溫高而多雨,雨水中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機酸,因此,加速了石灰岩的溶解;另一方麵,由於地殼運動,石灰岩產生了稀疏的裂隙,沿裂隙向下溶蝕,逐漸形成峰頂與四壁成“V”型峽穀狀的溶蝕裂隙,隨著溶蝕作用的進行,裂痕逐漸加深,並向側方擴大,形成石芽。石芽進一步發展,彼此脫離並增高,形成離大的石林型石芽(圖8)5第三,由於石灰岩層麵平緩,傾角在0。~10。之間,所以石芽分離後也不墜地,開始形成石林;第四,石林形成後,又被老第三紀地層覆蓋,保護了石林,在以後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繼續受到溶蝕,待到距今50萬年的第四紀時,地殼回升,雨水將老第三係地層衝刷殆盡,於是得天獨厚的石林露出新顏,成為天下第一奇觀。

科學工作者從石林的石灰岩中,找到了海生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充分證明,形成石林的石灰岩是厲於钜今二億七千萬年以前的古生代,二疊紀深海裏形成的岩石,經過各個財期的造山運動和地殼變化,慢慢形成了現在的石林。雨水沿灰岩的兩端垂直下滲溶蝕灰岩繼續溶化逐漸形成石芽。

靈芝石林甲路南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路南石林東北方向約20千米處,發現了一個石林新秀,比路南石林更加壯蘭奇特。區內石柱多呈蘑菇狀,遠眺猶如靈芝叢生,故人們稱它為“靈芝石林”。靈芝石林聳立在一個巨大的淺碟形溶蝕窪地中央。林區內陡壁如削,峽穀幽澗、深邃曲折,還有兩個通往地下的溶洞口,洞下水流潺潺,四季常盈,洞內石筍、石鍾乳、石柱琳琅滿目,洞長3千米,時寬時窄,曲折相通。

在靈芝石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位於站屯、團結水庫和寺背後村之間的那片石林。當人們從水庫大壩的右肩步行,沿著崎嶇小路,來到靈芝林深處,隻見一片巨石頭大莖細,一棵挨著一棵排列著,仿佛一片巨大無比的蘑菇群,這就是人們稱道的“靈芝林”了。又行500米左右,就好像走進了羅馬城的大街。西看,街道兩旁一排排三四米高的巨大石柱,勝似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十分宏偉。北望,高高的山頂上好像有一群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錒娜多姿。南眺,幾個頭戴鋼盔身穿鎧甲的武將,高高地站在海岸上,忠實地守衛著東海前哨,被人們譽為“海岸衛士”。

再沿“大街”西行,一尊西天佛祖映入聯簾,其形象逼真,令人暇想。再往前,是高聳的凱旋門和直指天空的巨劍,讓人望而生畏。折向南,沿一條羊場小道進入兩壁如削的幽澗,沿途怪石嶙峋,洞穴成群。如果有人站在洞口發出不大的音響,洞內立刻就會發出一連串的回音,很是有趣。

走出深澗,登上高處,天地豁然開朗,一個個形如飛禽,狀似走獸的離奇古怪的石柱接踵進人眼簾,令人目不暇接,如群象漫遊、羚羊格鬥、鸚鵡學舌、猛虎撲食……不一而足。還有奔流於石灰岩頂麵上的小溪,穿越石柱的石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岩溶學上,這透過石牆的石洞叫窗欞構造,而懸在岩壁上的石洞叫懸洞。小溪是後來的水流溶蝕石灰岩頂麵形成的。

過了高地,是一座藍如天、明如鏡的長條狀水塘。再遊覽靈芝地下溶洞,更別有另一番情趣。溶洞有上下兩層,下層流水潺潺,叮咚有聲;上層有兩三千米長,洞身時寬時窄,彎彎曲曲,仿佛遊廊迂回,每隔一段,就有大廳、石筍、石鍾乳、石柱,潔白如玉,琳琅滿目,還有如水簾瀑布的石瀑,奔流直下,遊人們麵對這天然美景流連忘返,給予靈芝石林甲路南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