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奇風洞
奇風洞,位於石林風景區的東北方向約5千米處。由宜良至陸良公路上的海孜村岔人簡易公路,經省地質局農場,汽車可直達洞口附近。
奇風洞由間歇噴風洞、虹吸落水洞、地下河三部分組成。噴風洞在一片溶蝕峰林的旁邊,附近有一巨石形似火炬,峰林形態千變萬化,使人如臨仙境。噴風口的直徑不到1米,噴風前石洞死一般的寂靜,噴風時洞中突然吼聲如雷,金鼓齊鳴,似有千軍萬馬在洞內奔馳。接著塵土雜草飛揚,從洞內吹揚出來的風力可將人們頭上戴的草帽吹起1米多高。像一隻無形的巨手把草帽高高托起。洞內常傳出雷鳴般的流水聲,卻不見一滴水流出來。洞內的流水聲和吹出的風均是間歇性的,每吹揚三四分鍾後,風力變小,緩慢回風一二分鍾,停歇一二分鍾,接著又開始第二次噴發。這次噴風時間較短,風力也小些。到此,一個噴風周期完畢,這裏又寂靜無聲了,似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從間歇噴風洞東望,群山環抱,幾條陡峻的衝溝彙集於100米處的一點,形成獨特的岩溶窪地,這就是虹吸落水洞的所在地。虹吸落水洞是奇風洞地區的最低點,由噴風洞來這裏,要下30多米的陡壁。一條北東流向的地下河被衝溝切開,清清的河水從石灰岩溶洞緩緩流出。經過一段地麵流動,又流進深深的虹吸落水洞中,使虹吸落水洞的水位逐漸上升,當水位上升超過洞口時,地下河水產生回流,嘩的一聲,水位突然降落,隆隆的排泄水流聲,持續三四分鍾後,水位又再次上升。就這樣周而複始,循環往複。雨季水量較大,一般是一分鍾到半小時重複一次,旱季因地下河的水量減少,循環一次需要30分鍾以上。
在間歇噴風洞和虹吸落水洞兩地同時觀察,可以發現落水的時間和第一次噴風的時間基本是一致的。落水洞水位上升的時間,就是噴風洞停止噴風的時間。
這裏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路南小村住著一位勤勞、勇敢的撒尼青年,名叫果基。果基有一個雙目失明的媽媽,靠他給土司放馬來維持母子倆的生活。一天,果基放馬來到一個山窪裏,突然聽見一種親切的聲音:“勤勞勇敢的果基啊,到我這裏來吧,我將給你幸福!”果基朝著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在草叢中找到一個洞口,他爬進黑呼呼的洞裏什麼也看不見。他在黑暗中摸著爬行了一段,突然洞裏大放光明,睜眼一看,洞中金銀珠寶琳琅滿目,還有糧食、衣物和藥材。原來這些珠寶發出的珠光,竟把這岩洞照得光明透亮。果基既不要金銀,也不要珠寶,隻背了些糧食和藥材回家。回家後,他把糧食分給周圍的窮鄉親們,把藥材用來治療母親的眼病。母親的眼病治好了,母子仍然靠勞動生活。
果基發現寶洞的消息傳開了,貪婪的土司聽說後,帶著家丁,逼著果基進山洞,為他取出金銀珠寶。當果基從洞裏背出金銀珠寶後,貪得無厭的土司,又強迫他再進洞取財寶,果基再次進洞後,覺得口幹舌燥,一口氣就把洞口的清水喝幹了。一會兒他覺得渾身發脹,最後竟變成了一條大花蟒。果基想到,這樣就再也見不到鄉親們了,不能奉養年邁的母親了,頓時怒火中燒,於是躥出洞口,吃掉了土司,從此他就住在洞內,守衛著金銀珠寶。
母親聽說兒子變成大蟒,守在洞中,就急忙來到洞口,不停地呼喚兒子的名字。兒子每聽到母親的呼喚,就大聲地答應著,每應一聲,就有一股大風從洞中吹出。時間長了,母親就化成一座“歪頭山”了。
其實,奇風洞是岩溶現象之一,但又有它獨特的形成機理。原來,噴風洞和落水洞之間,有一條曲折而複雜的地下管道把它們天然地聯結在一起,由於溢流和虹吸作用,產生落水和間歇噴風。
當地下水從兩條地下河流入虹吸落水洞後,洞中水位逐漸上升。由於地下河的源頭水位都較虹吸落水洞高,當水位上升到地下管道的第一個高點時,壓力作用使水從彎曲管道中猛然排泄,產生溢流,溢流引起虹吸作用,水流壓縮彎曲管道中的空氣,而噴風管道西麵的地下管道積水,壓縮空氣隻能從噴風管道噴出地麵,這就是第一次噴風。然後,地下管道中殘留的部分水回流到虹吸落水洞中,部分回流到地下水虹吸溶洞,這時地下管道的壓力低於地表大氣壓,所以產生回風。待地下虹吸溶洞中回流的水增多,水位升到彎曲管道的第二高點時,地下虹吸溶洞就產生溢流和虹吸作用,出現第二次噴風。但由於地下虹吸溶洞的容量小,所以這次噴風時間短,風量也不大。旱季時,第一條地下河幹涸後,第二條地下河流入虹吸落水洞的人口雖較低,但是它的源頭地位高,所以能使水從虹吸落水洞中湧出來。
奇風洞噴風時間的間隔長短,直接與地下河的流量有關,而地下河主要靠地表水補給,所以旱季和雨季明顯不同。當然,噴風的時間間隔還與當時的氣溫、氣壓、水中氣體的含量有一定關係,不過影響較小而已。如果水量供給過大或等於排泄量,就不會發生虹吸現象,也就不產生噴風。旱季地下水補給量少,噴風時間間隔長。觀賞奇風洞最好的時間是8~11月之間。
路南大疊水瀑布
雲南人喜歡把瀑布叫作疊水,聽起來雖然不規範,但卻比較貼切。
大疊水位於路南縣城南30多千米的疊水電站附近,到電站後沿巴江河流向的山間小路而行,不遠處就看到河流突然下切成為陡坎,河水突然分成多股,宛如千百縷白綢緞從高處飄然而下,這就是小疊水。河流兩岸,樹木茂密,即使秋冬季節也青翠蔥蘢。岸邊的沙灘中和那些在漫長的歲月裏被川流不息的流水、衝刷、磨礪而變得玲瓏可愛的礫石中有許多蝶蚌的殼,當人們撿起來看時,它們卻一個個似石頭雕成的工藝品。
從小疊水順江而下,山間小道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嘩嘩的江水奔騰著,衝擊著江心的巨石,水中豐富的碳酸鈣在岸邊沉積成許多奇形怪狀的、宛如石鍾乳一樣的石灰華。再往前行,水聲漸漸變大,疊水的雄姿也就漸漸地呈現在眼前,瀑布落差80多米,這就是大疊水。夏天洪水季節因水中含有泥沙,瀑布變成為一條怒吼著的巨龍。秋冬季節,水流如碧,除主疊水外,旁邊有許多分成小股的細流,像飄雲、像輕紗、像雨霧。
路南大疊水的形成是地質構造的奇功。疊水河的河床是距今5億多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和泥灰岩,當它們形成後,由於造山運動的影響,當地殼被抬升了起來,山間的低緩地帶由於接受大氣降水而形成河流。在第四紀初,又發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雲南許多地區受到影響產生了構造運動。地質工作者在疊水附近發現一條與河流的河穀相垂直的斷層,正是這條斷層切斷了疊水河,使得河床突然下切,產生疊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