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預言了江忠源的崛起,這個預言在1851年開始實現。

江忠源本人的預言也是正確的。1851年,中國進入了亂世之秋。

江忠源一展身手的機會到來了。他是這個時代的人才,因為當機會到來的時候,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7月7日,江忠源抵達賽尚阿的軍營。賽尚阿把他向清廷要來的這個人才,分派到副都統烏蘭泰帳下。

正紅旗將領烏蘭泰打量著眼前這個湖南人,發現他手臂長得出奇。當他把手臂垂放下來時,兩手到達了膝部,真是奇人異相。烏蘭泰又發現,此人雙目炯炯有神,顧盼之間,可見他心胸坦蕩。

烏蘭泰沒有看錯。江忠源是個忠厚人,與人交往,披肝瀝膽,始終不渝。他尤其愛才服善,隻要聽到孝順老人、忠於朋友、深明大義的好人好事,一定要加以表彰。而且他心胸豁達,以誠示人,見義勇為。他要幹的事情,無論有什麼艱難險阻,無論別人怎麼徘徊觀望,他都會勇往直前。

烏蘭泰是廣州副都統,奉命來到廣西。他秉性耿直,平生自負,看不起身邊的將領。但他立刻就對眼前的這個中年書生產生了好感。烏蘭泰當然知道這個湖南的讀書人頗有來頭,是皇帝打算重用的人才。但他的好感,更多地是出於直覺。他從見到江忠源的那一刻起,就從這個湖南書生的眼睛和表情裏,看到了一種軍人非常欣賞的氣質:豪爽而重義氣。

於是,江忠源這個七品文官,受到了二品武官烏蘭泰的賞識。烏蘭泰對這個讀書人“深相倚重”,凡事都要征詢他的意見。江忠源也盡心出謀劃策,兩人合作,屢戰皆捷。

惺惺惜惺惺。江忠源很快也從烏蘭泰這個滿人將軍的身上,發現了值得他敬重的品格。烏蘭泰治軍的特點是善待軍士,與部屬同甘共苦,如同父兄對待子弟。下雨時,軍士們沒有雨傘,他也不撐雨傘。他從來沒有餘錢,所得的軍餉,全部用來賞賜給有功的軍士。

江忠源見清軍兵員不足,認為自己在新寧所辦的團練,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他立刻修書,叫二弟江忠淑募選五百人,奔赴廣西,號稱“楚軍”。

江忠淑很快就按照兄長的吩咐,帶領楚軍來到廣西。這件事成為一個裏程碑。湖南的鄉勇首次出省作戰,楚軍就是湘軍的先驅。這支軍隊紀律嚴明,不許騷擾百姓,為湘軍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傳統。

但是,這些先驅者的登場,並沒有得到隆重的歡迎與喝彩。賽尚阿一見這些鄉勇,不禁皺起了眉頭。這些湖南的鄉下人,衣著土樸,頸項幹瘦,不像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賽尚阿心下涼了大半截,心想:罷了,這些人隻能為清軍大部隊湊湊人頭。於是,他將這批“烏合之眾”,劃歸烏蘭泰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