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已經表現出他在軍事上的潛質,但在廣西的戰場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員,還不懂得尊重帶兵的書生。
賽尚阿統帥著幾萬清兵,將太平軍主力困在一地,將永安州城圍成鐵桶一般。
永安是一座小城,卻修得非常堅固。太平軍的首領,多數是廣東潮州和嘉應一帶的會黨老將,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素習械鬥,擅長防守村鎮,部隊軍紀森嚴,比其他起義部隊更為頑強勇悍。
清軍包圍永安時,金田的起義軍全部聚在城內,人數不到一萬,清軍人數是他們的幾倍。如果清軍采用鎖圍戰法,挖掘深溝,修築高壘,將太平軍困在城內,他們無糧可食,無兵來援,是無法支撐下去的。
但是,清軍裏麵盡是庸才。一位謀士,自命頗通兵法,向主帥向榮提議:“圍城之法,最好隻圍三麵,給敵人留一條退路,以免對手狗急跳牆,背水一戰。我軍應該網開一麵,待賊寇從城內撤退時,我軍以追為剿,在運動中將其殲滅。”
四川宿將向榮看過一些古代的兵書,自以為懂得兵法。他在河南、新疆和湖南三省有過鎮壓武裝造反者的經驗,決定采納這個提議。
江忠源聽說向榮竟然聽信了蹩腳謀士的餿主意,急得頓足。他認為,永安城四麵有山,形勢險要,城內的軍隊要突圍而出,很難衝破大自然的屏障。太平軍集於一城,能打仗的不足一萬人,而清軍則數倍於敵,可用鎖圍之法,在四麵挖掘深溝,修築高壘,使太平軍糧盡援絕而敗。
烏蘭泰非常敬重江忠源這個幕僚,但他本人與向榮不和,不願進言。江忠源寫信給向榮,對他曉之以理,語氣非常恭敬,指望能夠調和烏蘭泰與向榮的關係,但沒有奏效。
他又代替烏蘭泰寫信給向榮,請求向榮合圍,聚殲太平軍。
江忠源指出,圍師缺隅是一種沒有自信的兵力部署。實施包圍的軍隊,沒有把握全殲敵軍,或者無法迫使被包圍的敵軍投降,為了避免己方出現不必要的傷亡,才會采用這種部署。現在綠營的兵力是太平軍的三倍,周邊增援部隊正在途中,這時不將太平軍圍殲,更待何時?留一個缺口讓他們遁入深山,怎能將他們消滅?
江忠源的這番真知灼見,向榮根本聽不進去,仍然我行我素。兩種意見彙集到賽尚阿那裏,欽差大臣偏袒老將向榮,清軍執行了圍師缺隅的方案。江忠源隻好徒自歎息。他知道,清軍如此部署兵力,結果一定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1852年(鹹豐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