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起來說,小孩子不論年紀大的小的,不論男的女的,大都喜歡野外生活,我們做父母或做教師的,雖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總需領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凡人都喜歡群居的,幼小嬰兒,離群獨居,就要哭喊,兩歲時就要與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樂群心更加強了。假設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有時候還要發生想象的伴侶。他同這個想象的伴侶一同遊玩,一同起居,一同飲食,那就不致孤苦。但是他的伴侶到底是想象的,他一定要覺得寂寞不堪的。到了十餘歲,兒童就喜歡結隊成群的遊玩了。倘使兒童在這個時候,在家中得不到伴侶,他一定要往外尋求了。我現在舉例以證樂群心的發軔與重要。
我的小孩子一鳴在47天的時候就發生樂群的心理了。在這一天,我撫撫他的下頷,他就對我說“a—ke”。這“a—ke”究作何解,我雖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推想他的意思,總是一種快樂的表示,也是一種對於我撫他下頷的反應,也是一種承認他人存在的符號。
到了3個月的時候,一鳴喜歡別人同他玩講。若你接近他,他就笑逐顏開牙牙學語了。
鄰人的小孩子,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一定要別人站在他的旁邊,倘使別人離開他,他就哭;一看見有人來就不哭了。
我的友人有一個5歲的女兒,因為孤獨的緣故,就常常有一個想象的伴侶同她遊玩。後來進了幼稚園之後,這個想象的伴侶就慢慢的消沒了。
小孩子的好群已如上述。做父母的正可以利用這種好群的心理以教育小孩子。第一,我們要使他得著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們應給他馴良的動物如貓、狗、兔子等做他的伴侶;第三,我們再給他小娃娃之類以聊解他的寂寞。
兩三歲的小孩子就喜歡“聽好話”,喜歡旁人稱讚他。比如今天他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給他父親看;著了一雙新鞋子,就要給他同伴看。到了四五歲的時候,這種喜歡嘉許的心理還要來得濃厚。假使他不願意刷牙齒,你可指著一個牙齒潔白而肯刷牙齒的小孩子說:“他的牙齒多好看,多清潔,你若天天刷牙齒,你的牙齒也會像他這樣整齊好看呢!”小孩子聽了你的話,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後,你就可稱讚他說:“呀!你的牙齒是白一點了,好看得多了。”他聽了必然覺得非常的高興,下次洗臉時就喜歡刷牙了。
一鳴畫圖,若畫得好,我就稱讚他幾句,鼓勵他幾句,並且替他在圖畫上寫“很好”的字樣,他就顯出很快樂的樣子。所以以後他常常喜歡畫圖畫,畫了之後,常把圖畫紙拿了來給我看,並且叫我在紙上寫“很好”兩個字。
這種讚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濫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為妙。
·總結·
總起來說,小孩子是好遊戲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是喜歡合群的,是喜歡別人讚許他的。這幾點兒童的心理,不過是犖犖大者而已;至於不甚緊要的,略而不述了。即從上麵所說的幾點看來,我們教小孩子必須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據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