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生寶寶,確實需要你小心又謹慎(2)(1 / 3)

出生後至少6小時,最好一天後再遊泳。

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或陪護下進行,以確保安全。

TIPS:寶寶遊泳堅持“3不”

①飯後不遊泳。必須給消化係統時間消化食物,至少間隔40分鍾。

②饑餓不遊泳。饑餓會讓體能下降,遊泳的話,無疑是在透支體力。

③大汗淋漓不遊泳,應待體溫正常後(毛孔收縮後)再遊泳,別讓水“激著”寶寶。

遠離遊泳後遺症

結膜炎、中耳炎、呼吸道感染、頭痛惡心、頭暈嘔吐等都是寶寶常見的遊泳後遺症。

懶技大公開——要想遠離遊泳後遺症

①寶寶的身體應無任何不適,是健康的。

②配備專用泳池,用過的遊泳水及時倒掉,做好消毒。

③下水前適當做一些伸展性的“熱身運動”。

④和寶寶進行語言交流,消除“恐水感”。

⑤先讓寶寶的雙腳試水溫,冷熱均以寶寶的反應為準。

⑥選擇大小適宜的泳圈,檢查是否漏氣。

⑦寶寶的耳朵和下顎要完全“卡”在泳圈上麵。

⑧遊泳時間應控製在10~15分鍾/次,2~3次/周。

⑨夏季水溫在36左右,室溫在26左右。

⑩冬季水溫在37~38,室溫在28左右。

學會這套哺乳經

①千萬別急著給寶寶喂奶粉。

理論上每個新媽媽分娩後都是有奶的,但在你還沒開奶前別急著給寶寶泡奶粉,以免幹擾日後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

②剛出生的寶寶哭鬧=情感需求。

在媽媽奶水到來之前,寶寶的體內有一些營養儲備,可以度過開頭幾天的“糧荒期”。這時哭鬧多是渴望得到安全感。

③出生後半小時內早接觸、早吸吮。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純母乳喂養的推薦定義為:在出生後半小時內給予嬰兒早接觸、早吸吮,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物和飲料包括水。強化嬰兒的吸吮能力,促使新媽媽乳腺提早分泌乳汁充盈乳房,給寶寶足夠的母乳。

④分娩後72小時內是建立泌乳期,為泌乳量從少到多的過渡時期。

別錯過初乳。那可是最有營養、最有免疫體的乳汁,是增強寶寶免疫力及抵抗疾病的最佳方法!

⑤一開始,寶寶會按照“慣性醒來”的規律要求你哺乳,初為人母的辛苦大都無法避免。

解決晚上哺喂精疲力竭的辦法就是臨睡前讓寶寶盡量多吃些,以延長喂奶的間隔時間。寶寶三個月後,晚上不必哺喂,母子都可獲得充分的休息。

⑥不使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滿足寶寶的口欲及心理需要。

以免寶寶難以建立正常的吸吮方式,產生“乳頭錯覺”,不願含“真的”乳頭,減少正常的口腔運動,影響牙床發育。

正確的哺乳姿勢

早產寶寶要麵臨的6道生存難關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體重<2.5公斤的未成熟就降生的寶寶。胎齡越短,各個器官發育越不成熟,照顧不好的話寶寶可能要麵臨著死亡的威脅。

你必須牢記早產寶寶出生後麵臨的這6道難關,小心謹慎地陪他(她)闖過去:

①呼吸關: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導致寶寶呼吸不規則或頻繁呼吸或呼吸暫停或呼吸衰竭,你要時刻留意觀察寶寶的呼吸情況。

②體溫關: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體溫容易散去。當寶寶有肢端發冷、哭聲低弱、吸吮差、心率降低甚至休克的情況,你應馬上注意這個因素。

③感染關:胎齡越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越低,越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甚至敗血症。別擦傷寶寶薄嫩的皮膚粘膜,仔細護理臍帶殘端,不給細菌入侵的機會。

④黃疸關:早產寶寶不僅比足月寶寶更多發黃疸,且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更高,膽紅素容易通過血液直接損害腦組織。

⑤喂養關:吸吮能力差、不會吞咽、胃容量小、食道下端括約肌張力低、各種消化酶和膽汁缺乏、對食物耐受性差……

你必須遵從醫囑哺喂,突發奇想隨便更換食譜喂養的後果就是小腸壞死。

⑥疫苗關:因免疫係統功能所致,早產寶寶在某些疫苗接種的時間上要做相應調整:乙肝疫苗首次接種在出院時進行;卡介苗注射時間需待體重達標2500克之後;脊灰疫苗應在出院後再開始口服;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早產寶寶不能接種流腦、乙腦等涉及腦部的疫苗,以免誘發癲癇。

奮力追上足月寶寶

保持與醫生密切聯係,發生問題隨時諮詢。

出院後的兩三天內,喂奶時間需要30~40分鍾/次,維持原量,待寶寶適應環境後逐漸加量。

喝1分鍾乳汁,就要將奶瓶抽離10秒鍾後再繼續,給寶寶換氣的時間以彌補吞咽功能的缺陷。

母乳不足可選擇“早產兒奶粉”,這種奶粉是可以促進消化及增強營養吸收的。

空氣幹淨清新,室溫保持在24~26,濕度保持在55%~65%,避免出現“脫水熱”。

衣被軟、暖、輕,被外兩側加放熱水袋,每隔4~6小時測一次體溫(應恒定在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