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被演唱會上激動的氛圍所感染,伴隨著激動人心的音樂,你早將老板的謾罵拋之腦後,讓快樂感染著你的生活,比如在工作疲憊時聽聽放鬆的音樂,和能給大家歡樂的“開心果”同事吃飯,給自己融入快樂的環境中,這些都能讓愉快完全釋放。
8.在自己狀態最好時迎接挑戰。
誰都有“情緒周期”,大家也都會遭遇情緒低穀。這個時候就做些簡單的事情,不要將過重的負擔添加給自己,那樣的話隻能讓你久久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盡量在情緒高漲的時候處理那些複雜的工作,飽滿的工作狀態會讓你將困難拋之腦後,甚至會產生一種興奮的挑戰欲望。
9.找到別人和你的共同處。
人們常常在發現別人和自己的相似處後,容易對對方產生認同、親切的感覺。我的競爭對手十分聰明,我因此對她產生了戒備心理,總是擔心她會給自己難堪,所以對她避而遠之。在一次遊戲中,我無意中發現了她和我的類似之處,因此我對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當她被別人否定時,我就主動幫她爭取別人的認可,讓她對我的看法也發生改變。
而當我和她的意見不同時,我堅持自己的觀點,她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意見。這個小發現,讓我信心倍增,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10.別給自己貼“標簽”。
也許你常常對自己說“我真的不行”,“我的交際能力太差了”,“大家討厭我”……要知道,打敗你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請你變得耐心些,給自己一些信心,你的能力並不比別人差,鼓勵自己總比自我貶低要強。
小結
各種暗示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環境很肮髒,提示人們注意保持環境衛生並不見效;相反,生活在整潔、嚴肅環境中的人們能遵守規則,保持環境衛生。這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誰好意思吐痰在紅地毯上呢?在辦公室裏擺過多的沙發,會讓人們產生疲倦的感覺,因為我們受到這些擺設的暗示:是時候該休息休息了,那麼,桌子的主人就會因暗示而倒頭便睡……可以說,“暗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發出的信息就是心理暗示,這些信息被人們下意識地接收,從而產生一些相應的心理反應。巴甫洛夫認為:暗示就是人類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表示自己接收某種信息,自己心理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進而讓情緒和狀態發生變化。例如,大多數人喜歡在出門前照照鏡子、整理衣服和頭發。有的人從鏡子觀察到自己眼瞼水腫,這時馬上會有種不開心的感覺湧上心頭,懷疑自己是否生病了。這就是消極自我暗示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而有的人則恰恰相反。當在鏡子裏看到與上述相同症狀時,馬上用理智控製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可能是缺乏鍛煉了,出去鍛煉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好了,於是又重新振作起精神,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了。這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心理暗示。
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稱之為他暗示,這是在交往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和意誌受到了別人影響而產生的暗示。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南下征討張繡的路上,因天氣炎熱,周圍又沒有什麼水源,士兵口渴,曹操心生一計,對士兵大聲說道:“將士們再堅持一會兒,前麵有片梅林,到了我們就可以食梅解渴了。”軍心頓時得到了振奮,將士們都主動加快了行軍的步伐。
“望梅止渴”的暗示就由此而來。
人有時候也因暗示表現出積極的一麵。例如,記憶潛力就是靠暗示來挖掘的。某些實驗證明,暗示是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記憶力的。用同一首詩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主試在第一組受試學生們朗讀前,告訴他們這首詩出自名人之手,這就是一種暗示。對於第二組受試學生,主試沒有告訴他們這首詩是出自誰的手筆。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顯示第一組的學生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學生記憶率為30.1%。這說明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得益於權威暗示的影響。
從醫學範疇來說,也可以通過暗示來治療疾病。如一位婦女的丈夫因車禍喪生,悲痛欲絕的她雙目失明。但醫生對她的眼睛檢查後發現,那位婦女的眼睛結構並沒有發生病變,診斷結果為心理性失明。嚐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治好該婦女的眼睛。後來醫生對這位婦女進行了催眠治療法,這位婦女受到了催眠師積極的心理暗示眼睛好了,催眠師對她說:“現在我數5個數,數到5時,你睜開眼睛就能重見光明了。”催眠師很慢地數1、2、3、4、5,果真數到5的時候,病人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真的又看見了。
人因積極的心理暗示得以穩定自己的情緒,消除挫折對自己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多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極心理暗示帶給自己的負麵影響。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者的威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被暗示者的暗示結果。這就要求暗示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擁有別人的信賴。
越含蓄的暗示,就越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因此在教學和心理谘詢的過程中盡量少用命令的口吻。若運用含蓄的暗示法來引導,獲得好效果自然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