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心理黑子”(1 / 3)

——深淵之下有著怎樣的景象,當無法看到時,心裏會如何遐想?

經典實驗:“衍射心理”

諾德斯克是挪威心理學家,他曾在軍隊有過服役經曆。某次,他在軍事演習中負傷,導致右腿永遠高出左腿2.70厘米。從深夜開始緊急集合的那次軍事演習讓21歲的諾德斯克手忙腳亂,最後甚至忘記自己左腳的鞋帶有沒有係好。就當他重新整理自己的裝備時,軍演開始了。在負傷前的一個多小時裏,諾德斯克常常想著自己那根沒係好的鞋帶,想那鞋帶會不會絆倒自己,導致自己的注意力無法集中,繼而中彈。實際上,他左腳上的鞋帶是係好的。

對此,他提出了“心理衍射論”這一心理學上頗負盛名的理論。這是古典心理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之簡稱為“衍射心理”或者“延伸心理”。

通常的“衍射心理”是瑣細的事情引發而起,此心理常見於心理健康程度中等人群的身上,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導致“衍射心理”的發生。由於波及了心理和情緒(例如焦慮、猜疑等心理性情緒),或者在一定時間段內連續出現這樣的事情(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抑或是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重複發生,最終導致心理產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引起心理斷層。

“衍射心理”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因為還沒接到某人電話,所以和朋友出去玩時頻頻翻看手機,無法專心投入到和朋友們的玩耍上;場下女粉絲對你拋來的一個媚眼,你一分神把球傳給了對方的球員。

我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行為,全是“衍射心理”導致的。

“衍射心理”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為它是強迫症的過渡和前兆階段。

此理論一經問世,讓以往的“強迫症不是漸進產生”的說法得以改變。對於“衍射心理”現在還沒有絕對行之有效的療法,更多地需要及時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

現在就為大家介紹兩種減小“衍射心理”影響的方法。

1.“深呼吸法”。一旦腦中對某件事情產生反複思考的狀況時,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呼吸,做深呼吸狀,然後觀察周圍的事物,越細致越好,最好能觀察到一個事物的某個細節。如此持續1分鍾左右的時間,最後就會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

2.“習慣覆蓋法”。我們要用習慣來暫時性地覆蓋“衍射心理”的引導。例如,你喜歡吃西瓜,吃西瓜會讓你產生愉悅感,那麼在你發生“衍射”狀況時,不妨吃你最喜歡的西瓜,及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並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實驗

A.蒼蠅和蜜蜂

實驗原理:偏執,往往讓我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實驗主持人:美國某心理學家。

實驗對象:5隻蒼蠅和5隻蜜蜂。

實驗過程及結果:

在一個瓶子裏放進5隻蒼蠅,在另一個瓶子裏放5隻蜜蜂。然後將瓶底對著光亮的方向,而將瓶口對著暗處。心理學家在過了幾個小時後發現,5隻蒼蠅全都飛了出來,而那5隻蜜蜂全部被悶死在瓶子裏了。

實驗聯想:

為什麼蜜蜂找不到出口?通過實驗發現,蜜蜂具有經驗認定的特性:它們覺得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們用全部的力量衝向了瓶底,長此以往還是不會改變,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一隻蜜蜂的犧牲並沒有引起其他蜜蜂的注意,它們也沒有在找出口的時候采取互相幫助的方式。那麼我們就可以稱蜜蜂為理論型,把蒼蠅稱之為探索型。蒼蠅從來不會認為出口就是那些有光的地方;它們每一次的試探也不是傾盡全力,而是有所保留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知道另覓他法;它們也知道互相合作。

所以,蒼蠅成了這個遊戲的最終勝利者。

有人對這個實驗的“主角”持有不同的看法,蜜蜂被人們稱為“烈士”,而蒼蠅被人們成為“劣士”。也有人說蒼蠅頭腦聰明,而蜜蜂“四肢發達”;有人把兩者幹脆比喻成社會的兩類人群,即“蒼蠅型”和“蜜蜂型”。如果先摒棄對這兩種昆蟲的喜惡感,你覺得到底自己是“蜜蜂”還是“蒼蠅”?你想做“蜜蜂”,還是“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