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社會促進”的利弊(1 / 3)

——當我們的社會在促進發展時,相對應的也會出現讓人發指的行為。

經典實驗:社會促進原則

“人來瘋”是形容孩子的強烈表現欲,尤其是在客人登門拜訪的時候,他們常常表現出異常興奮的狀態。其實“人來瘋”並不僅僅在孩子身上出現,凡是人多的地方,就會產生“人來瘋”效應。這種現象尤其普遍存在於公開場合。

實際上,這種“人來瘋”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術語稱之為“社會促進效應”。社會促進效應,是指在工作時旁邊有人觀察,更容易使人產生興奮感,結果導致工作效率的提升或是下降。

在最初階段,人們隻把注意力放在了提升效率這一塊。特裏普利特是對該項問題最早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要求受試者在以下三種情況下騎自行車25公裏。1.獨自騎行,結果表明,平均時速為24英裏(1英裏=1.61公裏);2.騎行過程中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時速為31英裏;3.共同騎行,平均時速為32.5英裏。

據此,特裏普利特推斷,人們在人多的場合會明顯提升自己的活動效率。接下來,特裏普利特的實驗對象又換成了小孩兒,他讓孩子們幹一種活:繞魚線。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個一個單獨地繞,另一組是大家集中在一起繞魚線。結果表明,單獨繞線的效率比集中繞線的工作效率要低百分之十。據此,特裏普利特得出結論:單獨活動的效率沒有在集體中活動的效率高。

後來,心理學家又發現,社會促進效應並不是絕對會提高活動效率。

通過實驗心理學家發現,在背誦、寫作、做題的時候,單獨活動要比集中活動的效率高。如果在做上述這些活動的時候,身旁有人盯著,反而會心煩意亂,使自己的活動效率降低。

那麼,究竟活動效率在什麼情況下會提高或下降呢?不管是誰從事哪一種活動,總有熟練和欠缺的地方。如果熟練成分所占比重較高,那麼活動效率就得以提高;反之,欠缺成分所占比重較高,活動效率將會降低。例如,我們小時候學寫字,有的字寫得又好又熟練,而有些字則寫得還不太熟練。

如果熟練成分所占比重較高,也就是說,我們能熟練寫出大部分的字,那麼就算身旁有人觀看,我們的動力將會被激發出來,盡最大努力來展現自己,結果我們寫出的字是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欠缺成分所占比重較高,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大多數字熟練寫出,那麼旁邊有人看時,不可避免地就會感到緊張,越是這樣,就越寫不好,有時候連平時經常寫的字也會想不起來,能寫出來的字也是歪歪扭扭。

懂得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利用社會促進原則,並克服它的負麵作用。當某項技能掌握到很熟練的地步,我們就可以在人多的時候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幫助我們提高活動效率,同時還能建立起我們的自信心。如果沒有到掌握熟練的地步,那麼還是不當眾“獻醜”為好,等到熟練掌握了再去展示一下。當然,有時候“獻醜”也是迫於無奈。例如,足球比賽馬上要開始了,球技不精也得上場啊。這時,上場後就應該抱著虛心學習和發揮出水平的態度來進行比賽了。

相關實驗

A.異性效應

實驗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不單磁鐵如此,人也如此。

實驗主持人:造物主。

實驗對象:某校學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異性相吸所產生的奇妙作用。某校學生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開而坐,男生吃飯時個個都像“餓死鬼”似的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女生那邊嬉嬉鬧鬧,飯菜都被浪費了。第二次男女生沒有分席而坐,而是在一起吃飯。這次,男同學展現出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女同學表現出溫文爾雅、嫻靜淑女的一麵。讓學生去做同一項工作,全派男生去,不僅不能按時完成,還不能保質保量;若全派女生去還是不能按時完成工作;而派男女生一起去,男女生勞動的熱情就會變得水漲船高,重活、髒活、累活男生們爭先恐後地搶著幹,女生也不示弱,工作會做得更加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