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社會促進”的利弊(3 / 3)

選B:你是一個個性極強的人,沒有那麼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身處逆境的時候你往往能將你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勇敢選擇自己該走的路。

選C:你容易被感情牽著走,但就理論而言,你卻是個以理論事的人,這種率直的魅力就是你最大的特點。

選D:遇到和你相似的人,你就很容易被對方同化,彼此也會變得更加親密。同理,你的生活也與某個人互相維係。

小貼士:群體變化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曆:一個人吃飯索然無味,幾個人一起吃飯吃嘛嘛香;騎自行車時,騎車的人多了往往會達到更快捷的速度;在寢室看書沒有在圖書館的效果好,個人有時候不見得對自己有約束力,容易分散精力;一群人看足球比賽才顯得比賽更加精彩紛呈;身邊的朋友都墜入愛河了,自己就會下意識地向他們看齊等等。類似這些現象被統稱為“群體增量”。產生“群體增量”的原因是:操作的動機因競爭而增加,別人的在場增加了自己應激反應的頻率。對此有人做了相關的實驗,發現假如兩個人在一起看書學習的話,學習效率要比獨自一人的時候提高了很多;當旁人在場時,注意力雖然會有些分散,但是會更有約束力,使自己專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但也有人提出,身邊的人太多容易影響工作效率。比如,在背誦和解數學題時,人多了反而會起到負作用。

群體是否能產生增量,主要取決於群體成員的協同方向和程度兩個方麵。如果作用相反,結果必然是負麵的。舉例來說,本來一個部門有3個人,這3個人都對工作投入了很高的熱情,而且他們相互之間也配合得很默契。但後來又來了2個人,都因為感受到了良好的群體氛圍而大大激發了工作熱情,他們也幹得不錯。最後又來了1個人,不論從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哪個角度而言,這個人都表現得不好,並且能力平平,但因為企業缺乏獎懲機製,他在小組中沒有感到壓力存在。這樣的話,別人心中會滋生不公平的感覺,最後導致小組工作氛圍改變,每個人都產生了懈怠和懶惰的心理。所謂的“社會閑散”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向最低目標看齊。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小組有5名成員,他們的工作氛圍特別差,除了工作什麼都爭。若是安排進來一個做事認真的人,他們分分鍾都幹不下去。這些都屬於協同的方向性問題。

協同的程度是指成員雖然目標一致,但難以給予彼此心理上和技術上的壓力,因此,群體增量還是難以產生。

當然,群體增量效應也並非那麼廣泛,其也有局限性。一旦這中間的某一程序操作不當,就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產生抑製作用,最終的效果也是相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利用“社會促進效應”。

小結

社會促進效應中所包含的管理意義,很早就為人所知了。早在工業革命期間,當時的管理者們就發現,如果同事在旁邊注視,裝鞋工人錘打皮鞋釘的速率會因此得到提高。

從這個觀點出發,當時就有企業管理者為了激發工作人員的潛能,利用了群體的精神影響力這一手段來加強,他將員工們分成班組工作方式,這樣建立起員工間良性競爭的夥伴關係,使員工在相互監督中迸發更大的工作能量,提升他們體現個人價值的美好願望,從而達到“社會促進”的目的。

在今天,為了將“社會促進效應”最大化,將這種潛在群體之中的心理因素顯性化、公開化,許多公司采用更大的集體辦公室,即使是不同種類的工作,也隻不過是以一層玻璃相隔離,借以刺激員工,提高工作效率。

有人認為,想要實現群體增量,就得建立一個優秀的“群體生態係統”。對於企業而言,內部用人機製、管理機製決定群體氛圍,這三者是構成良性群體生態係統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