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孤獨並不可怕(2 / 3)

B.免疫孤獨

實驗原理:強者,享受孤獨;弱者,被孤獨吞噬。

實驗主持人: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

實驗對象:大學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為參加測試的83位大學生每人配備了一台掌上電腦,讓他們記錄下兩周內交談對象的數量和出現孤獨感的次數,他們還對學生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進行了測量。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給每位學生注射了一種常見的流感疫苗。研究人員發現,孤獨感最強的學生,其體內出現流感抗體的數量比孤獨感最弱的學生低16%。研究者將兩周內隻同4至12人交往過的學生定為社交圈最小的人,將同期與20人交往過的人定為社交廣泛者。分析結果顯示,社交圈小者對流感疫苗的免疫反應比社交廣泛者要低11%。但研究人員也指出,孤獨是一種心靈感受,並不一定與接觸人的多少相關,也沒有一種良藥能有效消除孤獨感,但是與家人朋友保持聯係、更多地參與集體性質的健身活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製孤獨。

實驗聯想:

這項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取新的刺激。而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對這種刺激接受不多的“孤獨者”,最終會導致免疫力降低,體內也更容易產生與動脈硬化有關的物質。在另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與其他人相比,好友少的人、未婚者等社會交往相對少的人,其血液中白細胞介素6的水平最高,這種物質是人體可能存在炎症和動脈硬化的標誌物之一。

測測你自己:孤獨指數測驗

終於搬到了夢寐以求的鄉間小木屋,這時體貼的好友想買一張休閑的長椅給你,放在木屋外最適合觀賞日落的位置。你想這椅子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A.藤製涼椅。

B.古樸的長椅。

C.懸掛像是秋千的椅子。

測試結果:

選擇A的人:你是一個很怕孤獨的人,隻要一孤獨什麼悲傷的情緒都會忍不住上來了,把自己弄得多愁善感的樣子。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你也不必想得這麼多,快樂點過日子吧。

選擇B的人:你是可以自己獨處的人,甚至可以很享受這種感覺。隻是你很容易會被回憶所苦,雖然平時就像個陀螺一樣打著轉,可是一旦思潮沉澱,就會為從前的種種感到無比的唏噓。放輕鬆點吧。

選擇C的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最常做的事就是發呆,不然就是在那裏沒事東想西想,你很能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你是一個性情中人,可能為任何事感動得痛哭流涕,不過偶爾流流淚對身體也是有益的噢。

小貼士:孤獨症天才

說起來可能會嚇你一跳,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陳景潤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科學家,竟然都是孤獨症患者!準確地說,他們是高功能孤獨症患者。他們在有心理、性格問題或情感障礙(如孤獨症)的同時,還擁有與上述障礙全然相對的、驚人的心理運作能力。事實證明,部分孤獨症患者有著超常的認知能力,具有極強的數字記憶、美術、音樂等特殊能力,這使部分孤獨症患者成為孤獨症天才。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時,有一個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後腦勺,母親以為是個畸形嬰兒。兩歲半了,他還不會說話。一天,家裏來了一個騎腳踏車的小妹妹,他說出了一句完整的話:是的,可是她的小輪子究竟在哪裏呢?5歲時他脾氣狂躁,把家庭教師嚇跑了,還用兒童鋤頭在妹妹頭上敲了一個“大窟窿”。

但這個小孩子也有讓家長得意的地方。他5歲開始拉小提琴,特別喜歡莫紮特,長大後,在四重奏方麵很有造詣,甚至達到了藝術家的完美境地。

三四歲穿過慕尼黑最繁華的大街時,第一次給他指明道路,第二次他就能先看右方,再看左方,毫不膽怯地穿過去。不到10歲,他就能一次用卡片搭起14“層”高的樓房,顯示了超強的耐心與毅力。

沒人知道兒童孤獨症存在的曆史有多長,直到1943年,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肯納才首先在其發表的“情感接觸的孤獨症障礙(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ract)”一文中才正式提出孤獨症的概念和描述。但真正讓公眾知道孤獨症並開始關注孤獨症群體的則是曾獲奧斯卡獎的好萊塢電影《雨人》。電影《雨人》是一部描寫人性回歸,表現兄弟之間手足情深、溫馨感人的倫理片,曾獲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4項大獎。影片男主角是一名有著特殊才能卻無法生活自理的孤獨症患者,由此引發了人們對孤獨症群體,尤其是男主角的原身、真正的雨人金·皮克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