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周明臣退休,寧高寧接掌中糧(3 / 3)

在一次零售連鎖戰略研討會上,眾人一致要求他介紹華潤戰略。寧高寧直截了當地表明,“現在沒什麼可以討論的競爭戰略,隻有整合”。

以並購手段完成垂直整合,迅速形成規模,是寧高寧的整合思路之一。他的目標是,“所涉足行業,華潤必須能進入前三名”。他說,隻有成為行業領導,才能對商品市場有控製力、對資本市場有號召力。

就在寧高寧此後為中糧轉型和再造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他曾經主導的華潤集團一係列再造工程在2006年獲取了不菲的“回報”:截至2006年12月31日,華潤集團業績再創新高,總資產達到1578億港元,營業額達913億港元。這些成績的取得顯然與寧高寧和華潤集團很多年來積極調整企業戰略、不斷推進專業化和加強競爭力的努力分不開。這個時候的華潤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產業帝國:旗下擁有4家上市公司、17個一級利潤中心。

這不能不說是寧高寧膽識、智慧和魄力的“結晶”。

在寧高寧2004年年底空降中糧集團時,有人問他返回北京有什麼感覺。他回應有點兒寂寞,畢竟在華潤集團已經18年,“不是說很舍不得,是很miss,香港有一個值得信賴的環境。我不喜歡講最什麼什麼。”

寧高寧多少顯得不願再多談從華潤集團離開之事。

寧高寧開出的“診斷書”

如上文所述,與周明臣的“官員”背景不同,寧高寧是一步步從華潤集團的基層員工做起的。

但寧高寧與周明臣相同的是,他倆都善於利用資本工具頻繁對公司進行重組改造,希望把公司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自20世紀90年代起,寧高寧就率領華潤利用資本在內地多個行業掀起並購浪潮,如啤酒業、房地產業、紡織業和電力行業等。華潤集團曾一度擁有6家香港上市公司和4家內地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上刮起了一陣陣“華潤係”旋風。

當時就有分析人士認為,國家之所以讓寧高寧接任,是因為寧高寧有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還有華潤與中糧都是原外經貿部的老外貿企業,中糧集團不至於因人事變動而影響既定戰略,且兩家公司都是紅籌大佬。

寧高寧曾坦言自己最愛看《資本論》。他在華潤集團上演過一幕幕資本大戲,相信能在中糧集團續演。正如寧高寧後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在華潤創業以及華潤集團的經驗一定有助於中糧集團後續的發展,而並購經驗也能派上用場。事實也的確如寧高寧所表示的那樣,從2006年開始,寧高寧就主導中糧集團一次次地刮起“中糧係”的資本旋風。

雖然寧高寧以前所在的華潤集團也是國有企業,但是,由於總部在香港,受國際文化和商業氛圍的影響比較大。相對來說,處於皇城根兒腳下的中糧集團,官商的氣氛要濃一些,國有企業的弊端也要多一些。但是,能將寧高寧派往中糧集團,國家也正是看中了他對國企大膽改革的精神。寧高寧到了中糧,向中糧集團的經理人們分析了他所認識的國企和他眼中的中糧,並針對國企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發展方向。

他說:“我覺得承認我們是國企是我們的前提,國企身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是我們不能不麵對的,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的責任。建立搞好國企的理論依據,是我們企業使命的重要內容。”

在2005年中糧經理人年會上,“空降兵”寧高寧做了一回醫生,對中糧進行了徹底的把脈。

中糧的基本特征

體製:是國有企業,但有的下屬公司是合資公司、上市公司,比較交叉。

商業模式:基本上還是一個外貿企業,外貿還是中糧比較主導的一個業務,當然還做實業,做營銷。

管理方式: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同時又是一個控股企業,但有不同的控股方式,因而現金流也不同。如果一個企業的總部不能控製下屬企業,會產生很大問題。

戰略選擇:是一個轉型中的企業,也是一個競爭性的企業,麵臨各種類型的競爭,但還不是全方位的競爭。中糧還是一個求增長的企業,是國有企業、外貿企業、多元化企業、轉型中企業,這四個中的每一個都是比較危險的。

小結:沒有哪個國家的企業麵臨著像中糧這麼複雜的問題,中糧需要解決轉型的問題,要解決體製的問題,要解決管理方式的問題,需要尋找一種係統的解決方案,這是中糧的現狀。

中糧的優勢

有很強的社會地位和市場地位,不錯的企業規模,有很好的基礎業務,有轉型的開始,有很好的財務基礎,有很好的管理團隊等。

中糧的弱點

行業的競爭力還比較弱,業務的穩定性還不夠,戰略方向不是很堅定,團隊對轉型的適應能力還有待提高,而且一些業務有政策的不確定性。

中糧的機會

中國新型的消費品市場正在形成,產業在整合之中,公司盈利對轉型能提供支持,細分市場還有一定的空間,團隊有豐富的經驗,有很強的成長願望。

中糧的挑戰

麵對激烈的競爭,中糧的非政策業務有很強的競爭力,但糧食貿易的轉變是個考驗,還有轉型的風險。另外,食品行業相對單一,技術成分比較小,進入的門檻不高,品牌的穩定性和誠度也是個挑戰。

中糧的轉型

中糧一定要轉型,這不但是為了發展,更是為了生存。轉型涉及很多方麵,包括轉型的思路、轉型的行業、團隊的準備程度以及體製問題。華潤轉得快一點,冒著比較大的風險,但最終有驚無險地過來了。中糧轉得稍微慢了一點,但比華潤轉得快的風險還要大。中糧在轉型過程中,從思路上講,第一個就是要找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