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的向心力是轉型的主要動力
幾年前,寧高寧曾去過諾基亞,感到很吃驚。讓他吃驚的是,諾基亞以前是做膠鞋、橡膠的,後來轉變成做電話的,做成歐洲市值最大的公司,有了很大的改變。
因此,諾基亞的發展給寧高寧一個深深的啟示:轉型不是在現有模式上去修補,不是僅僅通過辛勤的工作,還要有理性的創造性的工作。他說:“我們現在有沒有這種動力、這種思路、這種勇氣去做這件事?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商業模式不行,大的轉變調整也沒有,我們就會有問題。這得靠大家的創造力。”
那麼,中糧轉型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哪裏?寧高寧的答案是“來自於中糧團隊的向心力”。他說,團隊的專業、成熟、學習是企業轉型的首要條件。寧高寧曾多次告誡經理人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專業、專業,再專業”,沒有這一條不行,沒有這一條,錢是不敢花的,拿過去就出問題。
繼而,寧高寧說:“我們的企業是國企性質,承受犯錯的能力是比較有限的,錯一次都不敢做了。團隊的成熟,團隊的個人定位,整個團隊的向心力,是我們轉型的最主要的動力。”
而轉型就必然涉及取舍,既牽扯到業務的層麵,同時也會牽扯到人的層麵。該怎麼取舍?寧高寧的“取舍原則”不在於這個企業目前是不是有盈利,而在於這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對不對,是不是一個適應現代經濟的、有競爭力的、可以成長的模式。
關於人員分流和安排,寧高寧做了對比:華潤的轉型不是一個收縮性的轉型,而是擴張性的轉型,人員相對容易安排,因為總的人數是增加的,不是減少的。中糧在轉型過程中可能根據某一個人的特點,某一個業務的特點,相對變得年輕化一點、專業化一點,這是必須的。相對年輕化一點,衝勁和學習能力就比較強,這是在比較激烈的轉型過程中的一個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中糧的轉型需要耐心
寧高寧同時也對外界表達了自己的另外一種“心情”。他說:“轉型是企業經營中最大的風險,必須選擇我們能力最強的環節,該舍棄的就堅決舍棄。我們正處在關鍵的轉變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會焦灼、艱苦,最少要持續兩三年時間。”
早在2005年中糧的經理人會議上,就有人這樣問寧高寧:中糧轉型需要多少耐心?
寧高寧回答說:“這個看你不看我。我感覺這個團隊還是有相當推動力的。我們定位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就要符合職業經理人的一些要求:專業性、忠誠性、對股東的責任等等。‘改’這個字本身不可能改變人、改變職能。我隻想傳遞一個信息,改了以後,我們這些人可以踏踏實實、非常愉快地接受我們現在的定位。”
十幾年前,曾有一位香港老板送給寧高寧一本書,名字叫《基業長青》。後來這位香港老板的公司破產了,自己跑到華潤在無錫的一個企業打工。2003年寧高寧去無錫出差的時候碰到了他,寧高寧說你怎麼在這裏,他很坦然地說,我在這裏工作,做CFO。寧高寧借這個例子想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盡管不讀書是萬萬不成的,但讀書也不是萬能的,另一層意思就是這涉及一個人的定位問題。他說,如果中糧的職業經理人被競爭對手挖走,給很高的工資,說這件事隻有中糧的人才能辦,別的人辦不了,那中糧經理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我不是鼓勵大家走,說的還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心態和定位問題。”
貿易環境變了,企業自然要重新定位。在寧高寧看來,貿易也有不同的性質。中糧第一是執行國家的政策,承擔國家的要求和任務,這是中糧的一個使命;再一個就是中糧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貿易業務,在整個生意的價值鏈條裏,這些貿易業務到底有多少價值可以創造?如果工作得很辛苦,還沒有特別大的發展,那就說明思路錯了。對貿易業務,應該用一個比較開放、創新的思維來看,推出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才能真正給客戶帶來附加值?對於新環境下的貿易定位,中糧應該從戰略的角度再思考一遍,梳理一遍。
寧高寧同時還相當看重職業經理人的選拔,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因為它關乎中糧企業轉型與再造的成敗,按照上麵寧高寧的說法,它是“中糧轉型的主要動力”。
“現在在任的經理人,我覺得都很負責任,都很敬業,為公司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去學習,更專業化,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我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專業的人來負更多的責任,有更多有能力的同事擔任更重要的職務。”這是寧高寧在2005年說過的一段話。此後,在寧高寧的帶領下,圍繞中糧經理人與領導力的討論,開始在中糧內部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寧高寧說,中糧的未來一定是從職業經理人開始的。
中糧轉型就是要做行業領導者
要處在行業價值鏈的最高端
寧高寧曾在日本參觀過為豐田汽車生產配件的一家小企業。這家企業牆上掛了一排曆任社長的照片,看來曆史已不短,據說是生產一種密封圈的最好企業。可企業因為完全附屬在豐田的需求之下,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任何發展。在汽車產業的這個位置上,謀生可以,但企業的真正價值創造難以實現。不知哪一天,如果豐田把這個零件的生產轉移到中國,這個企業就沒有了。
寧高寧對此深有感觸地說:“即使完成了某些方麵的轉型,企業麵對的挑戰和真正的競爭也還沒有開始,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也還沒有開始,因為即使效率很高的專業化企業也會因為行業格局的變化,受到不可抗拒的排擠和淘汰,也會因為自身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而在低利潤、低回報的區間裏苦苦掙紮。”
眾所周知,中美在紡織品問題上一直有爭論,因為中國人賣給美國的紡織品太多、太便宜了。據此,寧高寧說:“說來可笑,中國人這麼辛苦,老美還不領情。其實這個產業,中國企業還處在賺點飯錢的價值鏈的低端,因為這個產業中有些技術含量和創造性的工作,如高端的麵料、服裝的設計,中國企業大都沒有。價值鏈的另一端,如營銷的渠道和品牌,中國企業也大都沒有。RalphLauren每賣一件衣服,它的品牌都在升值。中國企業每生產一件衣服,它的設備都在折舊。這就是一般生產企業的市盈率都在10倍左右,而品牌企業的市盈率都在20倍左右的原因。這樣下去,企業價值不一樣,人的貧富也就不一樣。”
因此,寧高寧認為,中糧真正的轉型、真正戰略調整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到高端的利潤區中。這個利潤區在任何行業中都有三個典型特征:一是技術,二是品牌,三是在整個行業中的領導地位。有了其中一項,企業就可以發展;有了其中兩項,企業就使進入者難以競爭;有了全部三項,就是世界級的企業。
知識淵博的寧高寧接著告訴中糧的經理人,類似這樣的轉型,其實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並已逐步完成。比如,美國的鋼鐵、汽車行業遇到亞洲,特別是日本產品的激烈競爭後,開始快速調整定位。再比如芯片生產商英特爾,它本來有技術和行業領導地位,但因為生產的是產品的部件,難有品牌,可現在所有賣電腦的廠家都替英特爾做宣傳:IntelInside。
“我不知道這是如何安排的,我相信一定是英特爾要求的,它不想漏掉這三項中任何一項。”寧高寧接著感歎道,“發達國家之所以富有,不是因為它們的人民特別聰明、勤勞,而是因為它們的企業都轉到了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中國家之所以相對貧窮,是因為它們的企業大都在行業價值鏈的低端,都在為別人的戰略目標服務。轉型做一個專業化、有技術、有品牌、有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我看不出還有別的路可走。”
做行業領導者,撬“20/80”利潤杠杆
轉型,需要做大量的市場調研,不單是對自己的企業內部做很詳細的調查研究,還要了解整個行業的狀況。知己知彼,才能把轉型的風險降到最低。中糧包括很多業務單元,這些業務單元是否有必要繼續發展下去競爭行業的領導地位,還是幹脆砍掉以便集中精力來發展其他業務,這是中糧麵對的問題,也是寧高寧麵對的問題。
很明顯,從中糧自身的發展模式來看,中糧應該跳出老外貿的圈子。中糧所在的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中糧必須從國有大型企業變成一家國際一流的公司。
要成為一家國際一流的公司,中糧就必須做到公司整個業務鏈和價值鏈的循環,不光是做外貿,做食品,還要做食品加工和生物能源等。這是寧高寧的看法。他說,中糧需要把集團內部的資源整合起來,對原有的業務單元進行戰略考量,進行業務重組,裁撤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業務單元,最終帶動組織和業務的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