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辦得離我們越近才能越受歡迎。”寧高寧希望《企業忠良》的編輯部要做到幾點:一是雜誌每期要形成一個主題,哪個企業哪個側麵做得好,就要把它放大,作為最佳實踐進行推廣;二是中高層經理人要在作者中有一個基本比例,從總公司到業務單元再到職能部門,每期要有兩三位一把手寫一些關於公司戰略、公司管理的稿件,如果都是下麵的員工在關心公司發展戰略,在談公司的管理問題,而各路領軍人物都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就有問題了。
他說:“每期應形成一個主題,要對讀者進行正麵的引導,人一旦進入一個健康的氛圍中,就能把最好的一麵發揮出來;要扶持讀者慢慢進步,從走到跑,反映公司的進步,代表公司的水平。”
由此可見,寧高寧已經把《企業忠良》當成了自身以及中糧集團上層建築的“宣傳陣地和輿論陣地”,同時也把它當成了一個構築學習型組織的“活舞台”。從討論職業經理人到領導力,再從6S管理體係到平衡計分卡,或者從偉大的戰略主導到中糧企業的使命與願景等等,都無不一一在《企業忠良》這本小冊子上有著濃重的體現,並激起漣漪片片。
這位商界領袖因為有西方管理學學曆背景,又有運營大型企業的成功履曆,被稱為具有國際化管理經驗的中國企業領導者。他連續兩年被《中國企業家》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具影響力企業領袖(2004年度是以華潤集團總經理的身份,2005年度是以中糧集團董事長的身份)。
中糧態度:一種崇尚的生活方式
“新中糧”不是夢
2007年5月14日中午,中糧戰略發展部副總監兼品牌管理部總經理李明華收到集團辦公室發來的短信,大意是即日起在中糧廣場7~12層的茶水間設立“中糧員工加油站”,為大家供應咖啡和飲料。到茶水間一看,果然已經擺上了咖啡機、飲水機和大冰箱。濃鬱的咖啡香味很快就飄滿了整個樓道。當時李明華的心裏就有些感慨:都在變啊。雖然這些與他聽說的Google公司幾步內有沙發、幾步內有食物的那種辦公環境還有差距,但他感覺中糧公司是越來越人性化了。
應該說,從2004年年底到2007年的幾年間,李明華們親身經曆了很多類似的驚喜,比如集團內部會議從內容到形式的變化,集團運動會2006年變身為讓人眼睛一亮的“嘉年華”,2007年年初從集團春節聯歡會演變來的“feng會”給大家帶來的巨大驚喜。大家都在憧憬“新中糧”,盡管可能一下子還不能清楚地說出“新中糧”是什麼,但從周圍這些點滴變化裏,從大家做事的精神狀態裏,李明華們已經能夠越來越多地感知它了,它和他們心目中所向往的那個中糧越來越像了,越來越近了。
李明華用文字這樣表達自己的“心緒”:
集團在去年(2006年)下半年,曆史上第一次進行了品牌定位,在“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品牌信仰下,將中糧定位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促進者”,確定了“崇尚自然”、“用心體貼”和“令人驚喜”三大品牌特質。品牌信仰也好,品牌定位、品牌特質也好,實質上是對“新中糧”的一種描述。誰都知道“新中糧”不是靠喊就能喊出來的。如果這些理念僅僅是貼在牆上的標語,或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漂亮口號,不能在所有中糧人的頭腦中、心中紮下根,影響我們的組織行為,轉化成每個人每天的行動,“新中糧”就隻能是一個虛幻的夢。
為了不讓“新中糧”成為一個虛幻的摸不著的夢,李明華牽頭負責的品牌管理部從2006年9月開始策劃了一本《中糧人行為識別手冊》。很多公司都有《員工手冊》,中糧過去也印發過。通常的情況是,《員工手冊》發給大家了,大家翻幾下,隨手就扔了,至於有沒有效果、價值,沒人去關心、深究。而李明華不想“隻當手冊”,他坦言自己都不喜歡、都不去看的東西,怎麼可能指望別人會喜歡、會看,指望它會有用呢?
崇尚的生活方式
根據李明華文章的回憶,當時,品牌管理部的想法一開始就非常堅定:這本手冊既然是解讀中糧核心價值觀的,那麼,手冊自身從內容到形式,就應該模範地體現它所闡釋的價值觀。如果說中糧是一家“用心體貼”的公司,中糧人是一群“用心體貼”的人,那麼手冊裏的內容就不應該是板著麵孔說教,文字風格也不能過於生硬死板,而應該親切、親和;不是用大道理去壓人,而是知己之間很放鬆的一種閑聊,不知不覺中打中內心的某個柔軟處,讓內心深處“叮咚”一聲。
於是,品牌管理部部門內經過多次討論,確定手冊不是傳統的“規章製度”,很細、很具體卻沒有人遵照執行,而是去描述新理念下的中糧人做事做人的基本“態度”,描述的是理想中的中糧人的樣子,他的信仰,他的喜好,如何待人接物,遇事他會如何思考、如何處理。不強製你做什麼不做什麼,而是盡可能地啟發思考,引起共鳴,把大家內在的動力調動起來。
同樣,“崇尚自然”是中糧的品牌特質之一,那麼這本手冊就要率先垂範。比如,手冊的開本采用自然界最神奇黃金分割比例,紙張使用環保紙,封麵不覆膜等等。如果這本手冊發下去後,大家能一路興趣讀下去,獲得一些啟迪,產生比傳統的《員工手冊》更積極的效果,那麼手冊自身就做到了“令人驚喜”,並且很可能會引出更多“令人驚喜”的成果來。
但李明華也承認這一點:說起來自然容易,難的是如何做到。這本手冊的策劃難度大大超過了他們事先的預期。開始一段時間,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寫來寫去,總跳不出規章製度的老套子。後來,他們從“用心體貼”這一節入手,幾易其稿,逐步找到了一種大家都比較認可的解讀方式和文字風格,以此為模板,再去撰寫其他內容。全部內容有了雛形後,年輕一些的同事對整個風格提出了比較大的異議。按照他們的意見,品牌管理部策劃了風格迥異的另一個版本,兩個版本在內部進行“PK”,綜合各自優點,形成了一個最終的版本。品牌管理部原計劃在2007年元旦前完成文稿,結果往後拖了一兩個月才基本完成內容策劃。整本手冊文字量不足4000字,品牌管理部卻前前後後修改了不下10次。手冊的名字,部門內部經過頭腦風暴,最後確定為《中糧態度》。
李明華回憶說,他們把手冊文稿在小範圍內做了“測試”,大家的反應比較積極,於是決定提交給集團領導審閱。
2007年4月6日,寧高寧對手冊做出批示:“很有創意,其實是想描述企業的文化和崇尚的生活方式,如果做好了,對企業進步是很大的促進。”寧高寧要求品牌管理部在小冊子印發後,結合集團工作加強推廣和學習。同時,寧高寧還提出了兩條具體要求:一是在更大範圍內征求修改、補充意見,使內容更豐滿;二是把小冊子搞成一個開放係統,定期修訂、補充、改進,把企業的進步反映、推動起來。
“寧董事長把手冊提升到描述中糧人‘崇尚的生活方式’的高度,對我們是極大的鼓勵。我們當初鬥膽命名《中糧態度》,內心裏多少是抱有這樣的雄心的,但寧董事長真的‘點破’後,我們又感到了很大的壓力:薄薄如斯一本小冊子,承擔得起這麼大的使命嗎?”
李明華接著感慨道:“好在手冊是一個開放的係統,我們給大家的隻是引玉之磚,靠中糧人的實踐和智慧來不斷完善。當然了,手冊自身並不是目的,目的是推廣新理念、新文化,讓所有的中糧人都來為‘新中糧’添磚加瓦,和公司一道成長,擁有一個充實、快樂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