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品牌重塑論2(1 / 3)

根據寧高寧自己的回憶,中糧的Logo設計師拿到“自然之源,重塑你我”這幾個字後,用香港話講這幾個字很“辣”,意思就是挺“狠”,挺aggressive。實際上,上述幾個字本來是“自然之源,滋潤你我”,後來在琢磨和推敲後將“滋潤你我”變成了“重塑你我”。

寧高寧的理解是,“自然之源,重塑你我”並不是說要重塑別人,而是大家一起接受自然之源的重塑,這是基本的準則。這種重塑既包含對自我的重塑,也包含對客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一方麵,這幾個字代表了中糧的商業模式。寧高寧的解釋是:

在中國,能夠真正把利用不斷再生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營養作為商業模式的公司,中糧當之無愧。事實上,這個模式本身是最古老、最傳統的,反過來也是一個最新、最具創造性的商業模式。人類社會經過了最自然的過程之後,又經過了工業化的過程,如今又反過來反思原始的狀態。今天,自然、環保、有機、綠色等詞出現的頻率比30年前、50年前高出了一百倍。反思原始的狀態必然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古老的商業模式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事實上,農業也好,食品加工業也好,生物化工工業也好,都成為互相聯係的產業。

我相信,所有這些產業的價值都會提高,現在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比如從2005年開始,整個原材料行業基本都往上走,這不是偶然。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已經消耗到了一定程度,覺得它們的再生很困難。微軟的軟件,如果賣得好,一晚上加班再複製就可以了。可是石油,卻需要1億年時間才能實現轉化。即使是糧食也需要種1年的時間,因為土地是有限製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然之源,對我們的限製和對我們的商業模式的界定應該越來越重要。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到、找到我們自身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麵,自然之源不僅是純粹的有形資源,還代表自然的規律,自然的理念,這其中也包括人性自然的理念。人性自然這個理念是中糧以後所有的經營、決策、管理過程中都要遵循的。

“不論你喜歡不喜歡,自然理念與自然界的有形資源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要把對個人、對團隊的尊重與發展變成一種專業的管理方法,用這樣的理念來培育我們的組織。”寧高寧最後說道,“純自然的物體與自然規律,一同形成一個自然的源泉,重新塑造你我。”

企業的品牌發展與商業邏輯

用哲學的思維來重新定義中糧

“中糧目前真正的實力還在糧油進出口和初加工上,真正能讓老百姓放心食用的品牌食品目前還不太多。葡萄酒做得不錯,但它不足以支撐我們這個大公司;油脂業務也是粗加工比較多,小包裝食用油要少一點;巧克力雖然很好,但還隻是一個小工廠。能在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製定標準的產品可選的程度和廣度都不多。”寧高寧在企業內部的一次講話中如此表白。

在寧高寧看來,中糧要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品牌的廣度、信譽。這個事情做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裏麵確實有很多技術問題,比如賣酒的和賣油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係統,整個分銷係統、品牌推廣的方法不同。這個係統要整合,第一是需要勇氣,第二要有集體的共識,這裏麵會有妥協,有退讓,會放棄小的,做大的。這是關係到中糧能不能做下去的問題。從中糧公司來講,會繼續推動,最終形成一個能夠在統一的管理框架下推廣的品牌,能夠在統一的渠道上銷售的商品,並且不斷推出新產品進入渠道。中糧要從研發、生產、品牌、渠道等方麵將這項工作積極有效地推動起來。

“多個雜亂、模糊的品牌,必定不是強有力的品牌,需要進一步清晰、集中,使消費者不容易產生混淆,能感受到我們的價值導向,從而提高中糧品牌的驅動力。在品牌消費品領域,中糧將以雀巢、通用磨坊為標杆,力爭三年內有新變化。”寧高寧在2006年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寧高寧認為,品牌延伸是很危險的,飼料品牌用“長城”這個葡萄酒品牌就麻煩了。消費者喝酒時就會想到飼料,消費者這種心態的變化是企業估計不到的,所以,品牌的延伸特別是食品的品牌延伸是要很小心的。

因此,中糧的品牌重塑原則必須是清晰而集中的。而此次換標,所遵循的就是這個原則,而且同時遵循了“自然”的原則。“道法自然”,古代的這種哲學追求被寧高寧應用到企業管理上,用哲學的思維來重新定義中糧,一個大中糧的形象慢慢在人們的視野中提升,也將被人們認可,因為中糧是自然賦予人類的一個團隊。

寧高寧不止一次地在企業內外公開宣講:“用自然的力量來重新塑造一家企業、一個人,甚至一個社會。這並不是我們的喜好所決定的,而是必然的,這可以重塑信仰、規則、價值追求,甚至可以重塑我們的身體。從公司文化追求來講,在理念上、大的觀點上、管理方法上,也要更依自然規律的要求來塑造,不刻意,不做作,尊重人。”

如上所述,2006年10月,中糧放棄了用了多年的標識,改用六角形的新標識,六角形被認為是太陽耀光的形狀。寧高寧對此的期望是:“我們肯定不是在自己身上塗一個顏色,真正的顏色是中糧內部散發出來的,從我們的組織、戰略、員工的追求上散發出來,這樣的標識才是穩固的,它是從我們身上長出來的。”“事實上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個品牌,理解這個標識的含義就理解中糧了。”

當然,寧高寧的期望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中糧的品牌重塑應該與中糧的商業邏輯是一體的。他對有關媒體表示:“中糧自身是源自於糧食和食品,現在逐步發展到食品的深加工和糧食的深加工,再發展到生物化工、生物能源,它是一家和自然聯係越來越近的公司,這個標識傳達一種和中糧自身的邏輯和商業邏輯、戰略定位相聯係的,來自於自然的這麼一種業務的組合。”

不管怎樣,寧高寧已經把中糧新標識的更換看做一個戰略管理變革的過程,希望把這次換標作為建設新中糧的正式開始。

當然,至於中糧變臉能否按照寧高寧的意願和期望走,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得以印證的。試想一下,三年之後的中糧會怎樣呢?

向星巴克學習

那麼,從微觀層麵上看,寧高寧對中糧品牌建設的期許到底是怎樣的呢?舉例來說,中糧旗下的金帝巧克力品牌的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相應的團隊也已經發展起來。但在寧高寧看來,金帝的品牌建設還不夠。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中糧集團“對金帝公司期望值比較高”,要把這項業務從低穀中扭轉過來。

在2005年年底前後,寧高寧在針對各部門的戰略點評中,重點提到了金帝。他明確表示,金帝公司要定位在大型休閑食品公司上,但和國際上的休閑食品公司對標,差距還很大。休閑食品行業整合程度不高,發展空間很大。“我們不必從基礎開始做起,可以先模仿先進的產品,然後逐步借助研發做起來。如果金帝隻停留在巧克力、糖果等業務上,就會低於集團的預期”。同時,金帝要主動配合集團做從品牌到渠道的營銷整合。

怎麼配合呢?中糧提供的消費品用什麼來統領呢?寧高寧的答案是要把所有品牌、消費品的訴求歸到“營養”這個概念上,給消費者一個統一的整體形象,即“每個品牌都要和中糧品牌的整體形象相吻合,形成協同和互動”。

換句話來講,以金帝為例,給公眾和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巧克力”這個層麵上,而是要通過內涵的體現來表達整個中糧集團的“營養”概念,並借此將金帝的品牌認知提升到“休閑食品的典型代表”這個層麵上來。就如同星巴克(Starbucks)儼然是咖啡的代名詞一樣,能很優雅地告訴人們咖啡的另外一種喝法和咖啡店的另外一種做法。

關於星巴克的故事,寧高寧感觸良多。早在五六年前,寧高寧就對星巴克的崛起特意留心過,並且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說,盡管現在人們都知道星巴克了,可十幾年前誰也不相信星巴克會有現在的成功。那時候星巴克是幾間小的咖啡店,沒有任何能製造神奇的理由。創業者為了籌集開業的幾十萬美元,費了很多周折,人們當時一點也不信他。因為咖啡大家喝了幾百年,還沒有誰能把咖啡做成全球業務,咖啡店在根兒上可能就是小生意的料子,何況是在美國邊遠的西雅圖。咖啡也是大家都看慣了的老生意,世界上的咖啡店大同小異,誰也沒想去改變它,因為大家覺得咖啡就是這樣子,改也真難,好像也不能改。何況星巴克也沒有本錢,沒有大投資,想把幾間小店做成世界級企業,可謂無米之炊。星巴克還想把自己做成世界名牌企業,可又不做(也沒錢做)廣告。沒有大量廣告投入,要成為名牌,真有些不可思議。而且星巴克生不逢時,它開第一家店的時候正趕上波音飛機大裁員,大批的人離開西雅圖,街上很冷清,去西雅圖飛機場的公路上有人豎了塊大牌子,是玩笑,也是無奈,上麵寫著“WillthelastpersonleavingSeattleturnoutthelights”(請最後一位離開西雅圖的人關燈)。可這些都沒有妨礙星巴克走到今天並成為咖啡的代名詞……看起來很難成的事星巴克做成了。